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邵龙宝:国学如何走向大众?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7-01-16  浏览:
■学人观点
   国学走向大众是一种呼唤,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一种文化建设的主张—— 国学如何走向大众?
 
  近来,“国学热”方兴未艾。从大学里的国学院到国学班,从社会上的“孟母堂”到“童学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国学如何真正地走向大众、面向大众,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学的价值在于揭示和展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文化创造实践和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系列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文化艺术形态、典章制度、精神境界和生命智慧。
  研究和重视国学,实质上,是为了梳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把握历史文化的走向,为找到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母体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根基和身份标志,建设具有本土化风格、中国化问题意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话语独立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国人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化的人,使中国能够成为屹立于世界前列的中国。这就要求国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府的课堂上,学者的书斋里,而是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
  国学走向大众是一种呼唤,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一种文化建设的主张。它是针对复杂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国学被边缘化,国学在国人的精神文化心态中,处于被西学消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原生态遭到破坏、国学的源头活水被阻隔等一系列状态下提出来的。它表征了学界对国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知识精英对中国学术、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的渴求,和对民族化、本土化、大众化叙事形态的期盼,也代表了愈来愈多的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国学走向大众,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国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是使国学的精华更好地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渗透在当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主体生命之中。
  可是,眼下的“国学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有人把国学当作一种“稀有资源”来加以兜售,以弘扬国学之名获取高额商业利润之实。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以弘扬国学为名又回到“扬中抑西”的狭隘民族本位主义或原教旨主义的立场上,甚至公然摒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所谓振兴国学的主张和口号。如此弘扬国学是“只知有秦汉不知有魏晋”,最终的结局是搞乱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国学自身的生命力。因为国学的继承、弘扬和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国学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比较也会失去辨别是非、真假和善恶的标准。
  再者,目前学界仍然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人为地造成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如何使从事各学科的众多学者都能走出自身的封闭,热心于重植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再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魂”呢?借鉴和汲取西方文化的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在交流、融合中致力于创造一种当代中国学术的原创机制、原创理论和原创传播方式与途径,应成为每一位学者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目前我们在对国学学术价值的研究、现代意义的诠释上,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问题的关键是,在文化宣传、大众传媒和教育的可操作层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手段、方法和途径。
  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已闯出一条弘扬国学的新路子,如果能进一步尝试把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思想文化的人学意蕴,转换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作品,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其实,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上进行教化传播,也是一条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有效渠道。问题是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学在注重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笼罩中,国学的教学和传播难以顺利展开。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和办法,同时辅之以观念引导,对国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做出体系化的科学安排,以使青少年在适应全球化的国际环境的同时,务必学好中国语文和打下国学基础;另一方面要靠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社区的熏陶。历代家训、蒙学等都是传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弘扬和传播国学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国学走向大众,不仅包含了要回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生活世界去考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礼尚往来等具体活动,回到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世界内在的价值、意义、传统、习惯、知识经验和规范体系之中进行考据和诠释,更要立足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搞清国学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是什么,发扬那些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传统,剔除、克服和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相抵牾的东西,使之成为他们生活感悟、行为反思、人际交往、心理感通的一部分。
  比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它是我们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却几乎已经消逝。一些地方办起了礼仪学校,讲授美国礼仪、欧洲礼仪、非洲礼仪,唯独没有中国传统礼仪。一位美国华侨来信请人大代表写一个议案,要求将公务员礼仪教育立法,使推广民族礼仪成为政府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形象问题。如何在批判传统皇权和特权的礼的形式化、等级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规范和形式,应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是国学走向大众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的构建要通过礼乐教化,因为礼乐可以陶冶性情和人格。要把已经退出民众生活的中心空间的礼乐文化追寻回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创新中华礼仪。
  国学是无价的,国学的传播可以有偿。问题是国学是一种精神,是价值观念,是文化精髓,如何推向市场值得探讨。《论语》加算盘是传播国学的一种创新。无论采用动漫、诗歌、小说还是电影、戏剧、雕塑或者办普及班的形式来传播国学、创新国学,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关键是要有一套规则、政策和有关部门的监管,通过引导走向健康的轨道,从而创造出可以与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比肩的、蕴含国学精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文化标签”的文化产品。
  近些年来,文化部门在文化出口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的文艺、戏曲、杂技、京剧、武术和孔孟老庄的学术,深受外国人的喜欢和好评,如何整合和串连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形象,使国学的理念和精神放射出光芒,这不仅是国学走向市场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学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弘扬国学是一种全球视角的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是一种把传统精神转化为现代价值的文化自觉的担当精神,它完全可以与走向市场相结合。只要“精神内守”,规范得体,气象高远,又有一种对文化的执著的追求,就是一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

        (作者邵龙宝系同济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