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宋黎磊:中东欧国家的中国观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3-12-20  浏览:

宋黎磊 同济大学中东欧研究所副教授
  今年以来,中国―中东欧合作在中欧关系图景中格外耀眼。除了11月刚结束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外,昨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下阶段要抓紧落实布加勒斯特会晤成果,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打造成中欧合作的增长点。
  如今中东欧国家都已经“重返欧洲”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多基于欧洲立场和视角,部分中东欧国家在制度转轨后,甚至表现出比西欧国家更强的反社会主义制度偏好。中东欧的年轻人对华认知也存在断层。因此,随着中国—中东欧的合作被视为双方的“重新发现”,我们也需要了解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的变化。
  随着16个中东欧“融入西方”战略的推进,目前中东欧国家同中国已经出现“政治关系多边化”、“经济关系双边化”及“安全关系北约化”的特征。他们在经济上视中国为发展机遇,政治上对中国进行批评,安全上对中国的军事实力感到忧虑(介于对抗与合作之间)。
  因为历史和现实情况各不相同,中东欧国家在对华认识上也有差别,可具体分为三类。1.规范秉持派:捷克、波兰和斯洛文尼亚;2.温和重商派: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3.欧盟追随派:包括黑山、马其顿等西巴尔干国家。
  以捷克和波兰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政治关系基础相对薄弱,因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别,有意与中国拉开距离。双方高层互访相对较少。首先,双方政治对话不令人满意。第二,经济关系不平衡发展。尽管波兰和捷克是中国在中东欧位列第一和第二的贸易伙伴,但相互投资不多,两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严重。第三,双方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当地主流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政治右翼对中国的报道或描述中负面宣传较多。民众对中国的崛起多持怀疑态度。据2012年皮尤民调显示,当问及是否对中国有好感时,50%的波兰民众表示有好感,41%则持相反态度。在捷克,对华好感比例更低。
  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斯洛伐克对中国的态度相对温和,这些“包容的重商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华关系时更看重经济利益。他们与中国关系的特点是:第一,继续保持并发展友好关系,高层互访持续并且频繁,政治上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在西藏、新疆和台湾等问题上都支持中国立场,在取消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持支持态度。第二,贸易与投资稳步增长,文化、教育与民间交往增强。作为对华长期友好国家,匈牙利为改善客观存在的“上热下冷、政热经冷”现象,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匈政府曾邀请四川地震灾区50名中小学生在匈度假疗养。与波兰、捷克相比,62%的罗马尼亚人对华持积极看法,65%的保加利亚人不相信中国威胁论。与捷克不同,斯洛伐克总统加什帕罗维奇支持并出席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塞尔维亚继承了前南联盟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在16个中东欧国家中,塞尔维亚主动提出的对华合作项目最多,其中科斯托拉茨热电厂和塞尔维亚国内高速公路两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正处实施阶段。未来的匈塞铁路正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包括克罗地亚、马其顿在内的西巴尔干地区国家,转型和入盟进程明显滞后于其他中东欧国家,政治制度不够稳定和巩固,经济恢复缓慢。基于传统因素、民意基础,以及实用主义和民族利益的考虑,这些国家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希望能扩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但是相对其他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交流比较少,经贸合作程度低。这些国家的主导议程是解决由于南斯拉夫联邦国家解体和民族主义高涨引发的民族国家建立及其地区安全问题,因此这些国家最信赖北约。目前由于欧盟赋予了它们成员国资格的前景,承认该地区是欧洲的一部分,因此这些国家能积极配合欧盟的要求进行改革,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是以欧盟和北约为导向,部分国家国内仍存在反华势力,这些都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欧国家的首要战略目标都是在欧盟框架中获得经济利益而安全依托于北约,他们对华态度转变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特别是欧债危机与全球经济持续走低的状态下,他们会更加积极支持欧盟对华经济关系的优先议题从反倾销、贸易逆差等,转向重点关注中国在欧投资、购买政府债券、进入中国市场的兴趣等方面。因此,中国可以期待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关系,充分调动其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性,通过它们在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机构中的影响,促使其在欧盟发展对华关系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和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的联合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美国权力地位的评价创40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对国际参与的支持度也不断下降。
  民众认为美国过分关注国际事务,更多的民众希望增加对国内事务的关注或是事关美国利益的国际事务。但是,这项民调结果并不是“孤立主义”的体现,因为美国民众认为参与国际经济利大于弊,并且对发展更加密切的国际经贸关系的支持度创10年来新高。
  (实习生 张亚宁 整理)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12/20/content_848302.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