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张念:图像意识大于一切意识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3-12-08  浏览:

  传统媒体的视觉生产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转型?新闻摄影如何在“拍客化”的现场目击中突围,如何摆脱屡屡错失现场的挫败感?“图像证史”的观念能否在未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中被广泛接受? 
  张念(同济大学副教授):图像意识大于一切意识
  今天研讨会的议题让我想到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如何界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郭现中拍摄的《疫苗之殇》,并不是宏大叙事,但他的图像把我们带领到生命的现场,生命现场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事件本身就是重大的,这就改变了我们的历史意识。另一个是时效性的问题。传统新闻学意义上的时效性概念也应该消解了,因为人们如何看待事件和体验事件,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现代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用图像思维去战胜概念/逻辑思维,因为概念/逻辑思维是理性主义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二战后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二战后所有的哲学,实际上都是艺术哲学,艺术哲学下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图像意识的研究,包括对新技术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我觉得技术真的是天赐的礼物,本雅明抓住了核心问题———摄影术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看这次展览的照片,最有意思就是它用图片堆砌起了我们当代的民族史诗,比如春运,我相信一百年后,如果我们的子孙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可能获得的最为珍贵的资料就是摄影记者镜头下的春运。那是一个史诗性场景。这时候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我也不是无所事事去娱乐的电影观众,而是一个新闻图片的阅读者,我叫什么?你们应如何给我一个命名?我无法定义我自己,我是新闻图片的一个“什么”,但那一个“什么”恰恰可以给我们力量,而且还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这种解放的力量包括我们感官的解放。图像是一个最具有活跃性的元素,我们可以考证谁最惧怕镜头,肯定是有权有势者最惧怕镜头,因为他们在限制我们什么是可看的,什么是不可看的。但是在二十世纪以后,我们处于一个突破权力限制的进程中,一个我可以看的更多的进程。这样一个解放,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是非常赞成和推崇图像的解放。
  我最后说一句话:图像意识大于一切意识,我们看待一切事件是从图像意识出发的。同时,我们也不要以自己的图片为骄傲,因为图片是二维的,我们现实的空间是三维的,三维压缩成二维的时候它是一个半真半假的证据,那么,没有一个由唯一图片构成的唯一真实,只有一个由更多图片构成的更多真实,这是走向自由的行程。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2/08/content_1986335.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