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南锚碇基础工程中的圆形深基坑,8日封底。经监测,深基坑对距此150米远的长江大堤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专家称:基坑顺利封底将对我国今后相关领域的设计和施工产生重大影响。
南锚碇深基坑的开挖,其防汛风险之大,施工难度之高,国内外罕见。承担施工任务的中港二航局有关领导称:是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稳住了这个“神州第一锚”的基坑。
在两条断裂层的长江大堤边开挖如此大坑,还要面临基坑底部与长江水位38米的落差。
“差之毫厘都有可能造成防汛大患”,因此,在基坑开挖中,“稳住基坑就等于稳住了大堤。”专家说。
同济大学运用的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确保了这个深坑开挖的安全运行。
所谓信息化手段就是在基坑内外埋设2000多个应力变形传感器,对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结构内部钢筋受力、外部的水、土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然后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基坑状态的分析、判断和推演,从而掌握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从技术角度上看,因地质条件和施工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各种岩土体参数存在时变性、随机性、不完全性和未确知性,因而任何一个设计也无法准确把握施工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设计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无法确知。
专家说,信息化手段监控,使基坑开挖由“经验主导”转变为“科技主导”,信息化成为确保基坑稳步开挖的关键技术。
基坑靠近江岸,开挖过程中将遭受巨大的水土压力作用,还要遇到极深厚的粉细砂、圆砾、强风化基岩等强透水地层,开挖基坑必须确保基坑围护结构坍、地下水不涌,并在今年5月长江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基坑封底。
工程动工后,由中科院院士领衔、多名博士后、博士组成的监控小组常驻工地,通过预埋的应力应变传感器24小时进行监测。
在信息化传感数据主导下,通过反演和预测,施工始终有效地预知基坑所处的状态,使开挖施工处于动态控制中。
所有监测数据表明:从开挖至封底完成,基坑稳如“泰山”,长江大堤纹丝未动。
摘自:长江日报 2004-05-09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