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常驻机构主任威伯尔女士很欣赏我上一届摄影节开幕演讲和我表现人的情绪、感觉和人际关系的作品,她想请我在下一届摄影节上以这个范畴为题讲学,他们称之为‘Workshop’,直译为工作场。这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共同创作的学习班……”很多人,也许第一次听说Workshop,都是因为著名旅德摄影家王小慧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在这本书的后半章节,摆脱了情感伤痛的王小慧在她的摄影事业中活得淋漓尽致,而其中一段由她与一群女学员共同经历的Workshop,因为特殊的形式与反常规的思维,更是深刻撼人。
而上月,王小慧在国内也上演了这样一期Workshop。在她位于上海同济大学的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从几百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十几位来自上海各界的摄影爱好者,跟随着王小慧和她特地请来的国际摄影大师托马斯,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九天,不仅重新学会了摄影,更学会了如何审视自我,审视内心。
工作场:一个原创力的发源地
为什么把Workshop叫工作场而不叫工作室,王小慧说,“所谓‘Workshop’指的是一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式,同时工作场也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工作场’这三个字是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叫Workshop是西方的方式,而我叫做艺术工作场,因为在工作场里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在那里,老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在王小慧艺术工作场里,为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有15人听课,为了节约时间,只有中午给大家半小时吃饭。几天的学习过程中,上午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点评前一天的作品;下午拍摄;晚上大家则一起进行交流或自行拍摄。此次王小慧艺术工作场的主讲托马斯先生专程从德国而来,是世界知名的摄影家。在摄影领域,他是狂热的纯粹画面语言的捍卫者。
托马斯先生先理清了大家的摄影观念,然后依次通过“手”、“身体”、“精神”的三组“接触”,启发学员如何在摄影拍摄中个性化地“看”。托马斯和王小慧要求大家把拍摄的每张照片都要按次序排放,从中找出每人的工作方式和状态进行指导(这同时也是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一种有效途径);托马斯的讲评涉及的内容很广、很深,往往用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解构。
在工作场里,老师并不会教你具体做什么,而只是向你传达一种发现自己原创力的思想,只是教你用心去摄影,而不是让摄影负载太多的东西。王小慧说,重要的是把以前那种对摄影的观念抛弃掉,解构掉,去重新认识摄影。所以,有些学员来了之后很痛苦,因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拍照片或者说自己拍的东西一点价值都没有。到了最后,有两个人退出了工作场。王小慧说,这个艺术工作场不会很定期,也许一年有一两次,她初步定的打算每年春天各搞一次,这个活动可能还有展览,可能有比赛,也可能有其他形式。“我会继续搞下去。”她要用这样一个全新形式来推动新生代人才的发展,可谓用心良苦。
摘自:钱江晚报 20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