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记赴西部创业的同济大学毕业研究生徐健

来源:   时间:2003-11-10  浏览:
  今年10月30日,在甘肃定西马铃薯研究基地的温室大棚里,记者见到了两年多前到这里创业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徐健。前年4月,他和同届优秀毕业生田广峰放弃留沪工作机会,自愿到定西创业,与定西地区的马铃薯科研机构合作,从上海引进资金,组建了股份制的定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马铃薯的深度开发研究和销售。当问起马铃薯生产销售的情况时,徐健欣慰地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科研单位的帮助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在大面积种植“大西洋”品种的基础上,又成功种植了近千亩的“夏波蒂”品种,较好地解决了定西地区马铃薯加工企业速冻薯条原料短缺的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也大获成功,有的农户仅马铃薯一项,一年就增收五六千元。
  徐健与定西结下缘分是1998年的事。那年,他和同学田广峰一起参加同济大学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到了定西。定西位于甘肃东部,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干旱地区之一,历史上素有“陇中苦脊,甲于天下”之称。面对荒山秃岭,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定西人不甘落后,渴望知识,渴望科技致富的强烈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他。20多天里,他亲身感受到了定西人火一样的真情。徐健下了决心,一定要为定西的老百姓做点什么。回沪后,他们从小事做起,为定西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同学们一起广泛联系上海各界人士,在定西县西铎镇铧尖村捐建了定西上海希望小学,并向学校捐赠了图书和各种教学设施,为当地学校教师培训英语和计算机,救助了120名失学儿童。同时,联系上海的企业家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彩虹桥”,解决了山区孩子们上学难和行路难的问题。

  经过多次接触和对西部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之后,徐键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只有增强当地造血机能,才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他在研究生学习即将毕业,面临人生转折的重要抉择时,他和同学田广峰自愿放弃了免试直读博士学位和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毅然奔赴定西创业。到定西以后,当地领导十分重视这个从上海来的大学生,任命他为定西县经济贸易局副局长。定西地委、行署作出了发展马铃薯产业、拉动地区经济的决策。他和田广峰受命组建了定西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之所以给公司起名为“金芋”,就是想把当地老百姓称为“土蛋蛋”的洋芋变成致富的“金蛋蛋”。
  为了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徐健走村串户,掰着指头给农户算收入,动员大家种他们公司提供的马铃薯。开始时,农民对他们提出的马铃薯品种规格很不理解,说“家里生娃娃事先也不知道是男还是女,是生得好还是生得臭,马铃薯怎能要求一个规格”。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向农户解释,过去定西人种马铃薯不太讲究科学,种出来的马铃薯像“土疙瘩”,规格不一,难以深加工,因此卖不出好价钱。为了改变粗放的管理方法,徐健他们到地头上手把手地教农民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农民兄弟看见他们种出来的马铃薯,惊讶地议论说“从来没像这样种过马铃薯,洋芋金贵得像苹果一样。”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健带领公司员工把经过培育试验的马铃薯新品种提供给当地老百姓种植,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每户农民种植一亩新品种比种植普通马铃薯多收获300元左右,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种植观念。徐健在定西创业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他仍然谦虚地说,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我只是为定西人民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但是农民兄弟把他们最纯朴最真切的感情给了我,是他们火一样的真情融化了我。

摘自:东方网-文汇报 2003年11月10日08:4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