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直面中国制造战略的差距

来源:   时间:2003-11-08  浏览:
  美国制造业依靠战略重振旗鼓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斯事体大,需要我们制定战略性的行动纲领,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中国制造的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专项技术竞争力。
  群贤毕至,精品云集,第五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创意在展品上闪烁,智慧在论坛中碰撞,财富在交易间涌流,种种精彩令人应接不暇。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上海工博会的盛况,无可争辩地表明,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仍然是“朝阳产业”。虽然“中国制造”的话题已是众说纷纭,但它所能带来的想象空间远未穷尽。
  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工业,而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继而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情况是: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占GDP的35%以上,从业人员8000多万人,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30左右,而且主要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行业。此外,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设备利用率低,50%以上的生产能力闲置。我国制造业结构也不完全合理,轻纺工业和家电工业有一定优势,但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部分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高端产品大多由合资企业生产。
  加入WTO后,我国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稳定,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他们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纷纷把制造基地移向中国,“中国制造”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在这种趋势下,不少媒体已在欢呼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辉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工业发展史上制造大国必然是经济强国的历史并不一定会重演。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核心技术,在对国家经济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方面,我们仍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中国制造”还需努力超越“简单制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日本制造业的兴起,美国制造业日益走向衰落。为了夺回制造优势,美国从80年代末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系统地总结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经验,出版了题为“改变世界的机器”的研究报告,提出“精益生产”的概念,为制造战略的研究树立了一个范例和里程碑。随后,为了发挥美国信息技术的优势,里海大学发表了“21世纪制造战略”的报告,将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集成,提出“敏捷制造”和“虚拟组织”的概念,为制造业的发展描绘了广阔的前景。随着制造战略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拓展,美国制造业经过10年的努力又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雄风。此后,为了回答采取什么行动才能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美国又先后完成和制订了“下一代制造”的战略构思和“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详细确定了近、中、长期的机遇、挑战和应对方案。美国制造业依靠战略重振旗鼓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斯事体大,需要我们制订战略性的行动纲领,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中国制造的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专项技术竞争力。
  我国从“八五”期间开始,以863计划为核心的制造战略研究和实施一直延续至今,10多年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没有一整套从战略构思、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理论和体系。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差距》,论述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受到很大启发。我同意书中的观点,主要是战略上的巨大差距。“神五”飞天,“中国制造”的成就已毋庸置疑,但要有新的更大发展,还必须直面战略难题,缩小战略差距。
  难题之一,价格大战何时罢休。我国的家电、摩托车、玩具、服装行业就其规模和出口额而言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是,家电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玩具和服装的设计仍然依靠洋人。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拿手戏是价格战,价格战的基础是廉价劳动力以及环境和资源代价,价格战的后果是忽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这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换言之,中国制造战略的第一个难题在于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制造。
  难题之二,“春秋战国”如何统一。任何产品一旦有市场,不管是否具备条件,一哄而上,汽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几乎每个省、每个大城市都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甚至一个小城市,也要挤进汽车行业,使中国汽车厂家比全世界还要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所有世界汽车巨头都想借此机会在中国大捞一笔。中国汽车制造业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制订中国的“下一代汽车”计划。如果在10年之内我们不能够与外国同行平起平坐,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饱和的汽车市场将被瓜分殆尽。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制造战略的研究,组织各方面力量,提出能够指导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的战略报告。
  难题之三,中国制造谁来造。尽管制造业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人在制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重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将成为制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数量惊人的、低技能的劳动大军是不可能成为制造强国的。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匮乏已经明显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距离企业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画不出能够用于生产的图纸,也不会操作复杂的机器,在接近“零实习”和“零实验”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是无法从事和管理“零缺陷”生产的,那么要求设计创新产品就更加难了。
  难题之四,造势和防止泡沫。我国仍然处于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变革时,政府的正确引导作用非常大,可以在短期内造出声势,加快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走完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的漫长路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蓬勃发展就是其中明显的例子。不可否认,政府大力推动某些技术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虚假现象———泡沫的。防止泡沫的产生,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真正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就成为当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同济大学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张曙)

摘自:解放日报 2003年11月8日 22:2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