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年报】人工智能大热,学生们感到“就业焦虑”?两会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给出良策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24-03-11  浏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畅谈大学生就业那些事。他建议,大学生就业是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有机组成,要做好全过程的职业规划,而非仅仅是毕业季的工作。

更加精准的设置学科专业

提高就业匹配度

方守恩介绍说,去年同济毕业落实率接近97%。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全校上下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重中之重的工作。

方守恩认为,那些有就业意愿但还没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就应该采取“人盯人”的策略,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

今年,各区人社部门在开设招聘会时首设零工岗位招聘区,方守恩认为,这也是面对目前就业形势下可以采取的一种就业新方式。

方守恩建议,要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供需匹配。今年2月初,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专家委员会成立。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是委员会成员。该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研究如何更加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提高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据其介绍,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同济大学作为建筑地产行业分就指委的挂靠单位,囊括了建筑、土木、建环等专业大类,希望促进整个行业的人才实现精准就业。

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赋能

提高就业质量

以同济为例,该校诸多强势专业中有不少和设计有关。最近Sora大热,学生们有没有感到“就业焦虑”呢?

对这个问题,方守恩表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传统专业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不断更新我们的专业内容,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这对人才培养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AI的发展一定会替代部分传统的工作,专业学习要更好地用好人工智能赋能,完善专业培养和能力提升,而不被AI所淘汰。

他进一步分析说,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就业。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预测未来亟需的人才缺口和专业方向,作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依据。通过大数据和算法也可以给学生画像,建立“学生数字档案”,通过大数据实现就业岗位的精准投放。

方守恩以同济大学为例介绍了“5G+就业创业服务”赋能就业育人的做法。学校通过建设学生就业大数据系统,拓展学生全流程就业信息采集渠道,记录学生参与生涯教育活动情况,把准学生就业偏好的脉搏。运用多元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完成校园招聘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推送,实现学生需求与用人单位精准匹配、求职信息准确推送和重点学生个性化服务。结合学生生涯自画像,进行从入校到毕业的全周期智慧生涯引领和就业指导。此外,学校还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学科工程实景进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VR教学等教学新场景,通过技术的发展成熟助推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将教育的“长记忆”性逐步转变为“高适应”性。

设立天使基金

提升校友创新创业能力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远近闻名,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科技园在成立伊始,就注重依靠学校与杨浦区的校区合作,积累了校区、社区和园区的“三区联动”推动经验,并在与虹口、普陀和嘉定等校区合作中加以复制推广。

方守恩介绍说,同济大学的天使基金多年来排名上海第一。该天使基金采用的是债权和股权两种扶持模式,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同济校友都可以申请。通过对申请项目的全方位评估以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项目的不成功率极低。

从招生到培养到深造到高质量就业再到校友,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方守恩认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还要关注校友的成长。“对学校来说,不是学生走出校门了,和他们的关系就终结了。还要长期关注校友的发展。”

在春天释放强信心信号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是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设置的2024年就业预期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顾祥林认为,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从去年“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今年“1200万人以上”,提出了更积极的就业目标,也在这个春天传递出更大力度稳就业、强信心的信号。

顾祥林表示:“一流大学和职业类院校定位不同,一流大学不能以就业作为导向去培养学生,而是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这样,学生未来才更容易成为大才,能够迎接不确定的挑战。”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继续保持高位,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再创新高、超过1170万人,同时还有大量其他人员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因此,稳住就业大盘十分关键。”顾祥林说。

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华东师大作为985高校,这几年就业情况较好。但是整体而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挑战很大。

“我认为,高校要以短期、中期和长期培养的不同方式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源头上把培养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地对接起来。”梅兵认为,职业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专业直接设在工种上、操作上、流水线上,但一般综合性的高校专业则不可能完全对口具体岗位,也不应该完全对口。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周期,如果现在完全对口,等到学生毕业后,产业需求可能发生变化,造成毕业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梅兵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是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就“长线”而言,一方面要超前布局。上海现在有一些战略性的重点行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在沪高校要对此有长远性布局,对应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让我们高校教育者更要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华东师大去年已推出“数智跃升计划”,探索运用AI来辅助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还尝试对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梅兵指出,“联动中期”是指通过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来影响专业学科的设置。若某个专业今年就业情况不好,就要分析原因,明年在招生方面有所调整。有的专业本身没问题,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好,说明不是专业设置不对,学校就要反思专业培养的内在问题。

不断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

除了传统就业,如今,灵活就业也蓬勃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这让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的心中充满暖意。

作为连任代表,朱建弟在这几年两会上一直在呼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灵活就业政策的建议,接纳年轻人自由创新、不拘一格的就业形式和理念,认可灵活就业新职业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保障。

“希望人社部门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指导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领域实现灵活就业。”朱建弟说。

他建议,不断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比如,鼓励个体经营发展,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推动全日制劳动者较为集中的行业提质扩容,增强社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从而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各类劳动者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

朱建弟认为,就业时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热门”行业和“高薪”职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进一步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文字: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刘昕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Xzd-Sf5KG47HmQpi1ZAKA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远近闻名,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科技园在成立伊始,就注重依靠学校与杨浦区的校区合作,积累了校区、社区和园区的“三区联动”推动经验,并在与虹口、普陀和嘉定等校区合作中加以复制推广。


方守恩介绍说,同济大学的天使基金多年来排名上海第一。该天使基金采用的是债权和股权两种扶持模式,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同济校友都可以申请。通过对申请项目的全方位评估以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项目的不成功率极低。


从招生到培养到深造到高质量就业再到校友,这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方守恩认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还要关注校友的成长。“对学校来说,不是学生走出校门了,和他们的关系就终结了。还要长期关注校友的发展。”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