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的《人格修养》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学生人格缺失探析”、“审视自己”等课题———
以自我为中心、脆弱、不自立、缺乏人文情怀。大学生如何审视、检查和评价自己的
不足?上海同济大学的《人格修养》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大学生人格缺失探析”、“审视自己”等课题,要求自我剖析,认识和评价自身,共同探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们给出了上述答案。
以自我为中心,俨然“小皇帝”。这是学生们首先认识到的第一个不足。
建筑系二年级学生小林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长期在长辈宠爱的环境中长大,因此,进入大学之后,依然是一副惟我独尊的架势。
学生们交上的课题作业中描述了一些校园里常见的情景,都可以反映大学生强调自我利益的特征。比如缺乏合作精神,“寝室里喜欢差遣别人,但‘我的东西不能碰!谁用我的热水了?’之类的话却常有耳闻”;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最能反映这一点,我们经常会听到‘没兴趣,不如在寝室睡觉’的冷漠回答”;忽视他人利益,“自习室里总会有摆了书却没人用的桌子,为自己的自习方便,却让别人望书兴叹”等。
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象牙塔里的心态并不简单。
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自我分析:“考上了大学,成了一个村的骄傲,心态上就会产生自我膨胀;但到了大学,身边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一下子强手如云,成绩稍落后,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妒忌心重,拿不到奖学金就闷闷不乐;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对比,自我定位不清等表现,都让学生们开始反省:“挫折教育缺失,今后富于挑战的人生,我们将如何面对?”
懒散、浮躁、浪费。对生活细节的反思,让学生们看到自身的种种不足。
努力复习考研,却最终放弃而选择保研的小王认为,他的心态在同学中比较普遍,“选择不太喜欢的研究所,是我贪图安逸、急功近利和怯懦的表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不少大学生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越来越远。”
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的邵龙宝教授认为,这些严厉批评,其实是好事。
邵教授表示,今天的大学生,有着以往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对自身人格缺失的描述,中肯而且尖刻,也许会言过其实,但这种勇敢的“自我批评”透露出一个好信息:大学生有明智和锐利的批判眼光,他们努力反思并期望自我超越。“大学生的人格缺失,并不是他们单方造成的,孕生这种缺失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原因极其复杂,需要我们深思,并集中精力加以研究。教育教学的创新契机,也许就在大学生们的这些反思中。”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