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圆满完成基地科考任务 5个月,同济“出差二人组”从南极凯旋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3-04-10  浏览:

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任务。4月6日,考察队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4月4日,首批返回的队员中有两位同济大学学子,他们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他们是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顾元元和硕士研究生曹哲毅。

  据介绍,第39次南极考察考察队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顾元元和曹哲毅抵达南极后,在同济大学、极地中心和内陆队整体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跟随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途经泰山站,最终抵达中国南极昆仑站。

两位队员围绕实现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及周边冰盖、冰川的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贡献关键参数(冰流速、冰物质流失、冰/雪下温度)等主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内陆科考沿线多基站分段式长距离车载GNSS测量;单光子测高卫星ICESat-2地面测高精度验证;应用卫星角反射器进行南极长时间冰流速实地监测等,为精确测量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对海平面上升贡献提供数据支持。

  内陆队带的设备很多,也很重。往内陆走,随着海拔上升,温度下降、空气变得稀薄。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不期而遇,有时狂风席卷而起,纤细雪粒形成漫天白雾,队员们还要经受“地吹雪”的考验。顾元元和曹哲毅在团队的帮助下,在内陆沿线上安装多条20m温度链,完成内陆沿线的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键参数(垂直温度)的观测,为粒雪密实化模型的温度模拟提供验证,同时有助于长时间观测冰盖温度变化趋势。在冰盖安装80m金属复合链,为我国主被动微波技术在极地环境下开展科学验证提供保障。

昆仑站等地,曹哲毅利用无人机平台对冰面微地形探测、分析与建模,获取大量厘米级精度UAV DEM与冰雪表面坐标点。基于多时相高分无人机数字产品提取典型区域冰流速度、裂隙、冰坑等冰貌的地理分布与几何属性,恢复典型冰盖表面微地形。

  同济大学长期承担我国极地科学研究重大研究项目。本次考察获得的观测数据将有助于构建覆盖极地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地、空和天基观测体系,提高东南极典型区域物质平衡估算精度,验证极地冰冻圈关键科学过程,分析冰冻圈关键过程要素,提升冰冻圈物质平衡关键参数估计能力,降低海平面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等工作。

作者:吴苡婷 聂阳阳

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7363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