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互联”社会思维为设计“注入灵魂”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2-09-16  浏览: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迁日新月异,设计的内涵和边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设计师不再仅仅为一个产品设计外观,而是以设计为媒介,以作品为桥梁,传递对社会话题的思考和倡议。

这也是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主题的应有之义。昨天举行的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国际设计百人尖峰论坛上,来自各国的设计师们讨论了这样一个议题:在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面前,作为设计师,该如何为设计“注入灵魂”、以设计“互联”社会?

抛开图纸,用“身体”做设计

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认为,即便智能技术再如何发达,人类作为设计师,始终都有一种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那就是“身体”,只有人类的“身体”才能产生感性。

这一领悟来自于他的一次亲身设计经历——北京隆福寺改造项目。“偶然间,我看到工人施工时弄出褶皱的镀锌钢板,觉得很美,就想到用它来封窗。”他说,但回去实验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无法用计算机预估手折的造型模型。“于是,我和其他设计师就在现场自己动手折金属板,慢慢开始知道什么样的金属板适合折叠、折多少次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

在这一项目上,青山周平与其他设计师亲手折叠了200余张金属板,铺设在建筑的外立面上,没有一张金属板是相同的图案。而正是这样的偶然和随性,让建筑呈现出了蓬勃生机。“由此,我开始尝试抛弃效果图、施工图,放弃设计师对设计作品效果的完全控制。我认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未来可能需要更感性一点,即不一定是通过非常理性、逻辑性的方式来设计空间。”

“表面上看,这是人与设计材料关系的改变,但实际上,放弃设计师对产品效果的百分百控制,代表了人与材料、与自然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青山周平说,通过这种设计,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以设计唤醒人们思考人类的中心位置、讨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思维,以设计“互联”社会

同样提到设计思维转变的,还有国际设计协会理事、荷兰设计师奥雷·伯曼。在他看来,当代设计师不仅仅只负责产品外观设计,他们也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要思考当下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设计‘互联’就已经显示了设计思维的变化,”奥雷·伯曼说,以前设计考虑的是生产一个物件,现在设计更多的是要建立一种关系。他举了个例子——能“装”进口袋里的国家档案馆。

 奥雷·伯曼设想,可以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把一个国家的各个城市档案馆都嵌入手机App之中,“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数字档案馆,参观者无论走到哪里,打开手机都能看到这个城市原来是什么样的”。

上面是一个设计连通技术的案例,而设计所能“互联”的还有更多。奥雷·伯曼表示,如今设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已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以设计为媒介,它承担的使命会更多,应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呼吁信赖、关注健康、倡导可持续发展、抵抗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实现系统的变化。”

本报记者 张天弛

链接:http://dzb.whb.cn/2022-09-16/5/detail-774504.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