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上海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背后有何深意?娄永琪这样说……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9-13  浏览:

「如果未来有一天,人们想去感受全世界最新的设计潮流,是否能够想到去上海看看?未来想了解中国最先进的设计,如果只去一个地方,去哪里——这个答案是否就是:上海?」

在娄永琪心目中,对于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憧憬,似乎就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会有的模样,格外生动、清晰且坚定。

娄永琪有着多个头衔,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最令学生校友们感到亲切的,要数“娄老师”这一称呼。他是同济大学副校长,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职务长达九年,该学院在QS全球设计学科排名至今连续五年蝉联亚洲之首。此次专访,是因为同济大学正在参与承办2022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自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定名为“设计之都”至今,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已然迈过十余个年头。今年2月17日举行的推进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按下启动按钮,标志着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面对即将召开的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娄永琪作为大会幕后的策划者之一,将如何向公众描绘这场大会及其所承载的信号与方向?怀着对此的期待,我们来到了与他提前约定的采访地点——NICE 2035。

采访从本次大会名称中的“世界设计之都”开始,后来又聊到了他对这次大会的期待、对大会内容的剧透、对设计人才培养的看法、对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的见解等等。

对话中,娄永琪不时提到同样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到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宏伟目标。在他看来,一手抓科技,一手抓创意,正是未来上海卓越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他以“如何做出美味的面包”作类比,阐释对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的期待;也以“是否可以再到上海去看看”的真诚发问,构想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美好愿景;“未来最有钱的企业,至少有一类是修地球的”,表达了他对未来设计产业动向的关注;谈及设计人才的培养,他开玩笑说“邬达克也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当然,面对世界顶尖城市关注的前沿设计议题,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斟酌,发出了“上海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的深刻见解。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内容,娄永琪也在专访中做了精彩的独家剧透。

01

背后是上海更大的雄心

问:您心目中的“世界设计之都”是怎样的?上海对此有着怎样的表现与诠释?

娄永琪:任何一座城市,但凡有雄心建设“世界设计之都”,就意味着设计将成为这座城市个性、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当人们想起这座城市的若干特征时,至少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特征是“设计”。当然,作为“世界设计之都”,它也必须构筑对全球设计的影响力,影响设计领域的世界格局、影响设计产业的未来发展。

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被命名为“设计之都”,这是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的重要战略选择。而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是202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于新阶段新目标的重要部署,与初始阶段相比,这背后是上海更大的雄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与大会同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是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背后都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是上海卓越城市建设的“一体两翼”。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对上海而言,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大会,它是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上海对于“如何解决下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上海如何不断超越自己的一个答案。

至于,设计之都建设成功的标志,我想提一个比较感性的指标:如果未来有一天,人们想去看看全世界最新的设计潮流时,首先想到的是去上海看看——就像如今人们看设计会想到去纽约、米兰、东京、巴黎、伦敦一样;未来想了解中国最先进的设计,如果只去一个地方看,去哪里?——这个答案是否就是:上海?如果这个场景可以实现,可以说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宏伟目标,就实现了。我真心地认为中国这么多城市中,只有上海最有可能最先达到这么一个标准。

问:上海为何要在当下这个时期举办这样一场大会?它将释放怎样的信号?

娄永琪:今年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使“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如何推进落实这些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我想,“创意设计”和“人工智能”一样,会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优势。

受全球疫情影响,这次举办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也难免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如不少国际与会嘉宾无法亲临现场等。但这样一场由政府主导发起、迄今少有的高规格的设计大会,必将成为一次令人振奋的集结号——吹响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号角,传达上海对人类文明智慧、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尊重与推崇,设计将成为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抓手。与此同时,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也必将成为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与名片。

问:对标2030年上海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目标,此次大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上海城市建设与上海设计产业发展将带来何种影响?

娄永琪:如果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将以设计为媒,推升上海这个超级“文化的容器”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有吸引力。在此过程中,即包含了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不仅是设计人才,一座崇尚创意的城市,也一样会吸引更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文学者、艺术家、投资人等多领域的创新人才,让城市的创新生态极大提升;同时,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大会也将极大提升城市对设计的理解,提升全城设计氛围,让市民不仅每时每刻都感受到“设计点亮生活”的精彩,更深深参与其中,让设计成为“无中生有、点石成金、莫名其妙”的上海城市创新推进器。

讲到设计与产业的关系,我觉得其关系就像是发酵粉与面粉一般。一方面,这次大会必将推动上海创意设计资源能级得到极大提升,强化“发酵粉”的功能。但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仅集聚一流的设计创意资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酵粉如何与面粉一起,在合适的容器中,配以合适的温度、水,才能发出优质的面团,做出美味的面包。因此,设计产业一方面需要一流的创意创新,并以此为催化剂;另一方面也需要全方位地与城市、与产业充分融合,只有这样,创新转化才能够得以实现。

问:放眼全球,此次大会将对全球设计生态体系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娄永琪: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为期四天,由于疫情,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和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举办一场国际大会并非易事。

但上海决定办这场大会,吹响这个集结号,就足以显示这座城市的底气、活力与担当,它对世界设计的影响将不可估量。这个影响不在这个会本身,而是在于作为一座影响世界创新、文化、经济走向举足轻重的城市——上海,在此刻选择了设计,这个信号本身的价值力就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因为大家会记住一个信号,而不是具体的这发信号弹或是某支具体的号角。

02

演绎“设计无界,相融共生”

问:作为首届大会,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亮点与焦点在何处?您对此有何期许?

娄永琪:本次大会组委会格外重视大会筹办工作,尽管面临种种限制,我们仍将矢志不渝地秉持大会国际化、高规格水准,引导、探讨、碰撞、融汇一系列有思考、有主张、有分量的设计智慧,向世界传达上海的设计之道。为此,同济大学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单位紧密协同,策划了很多亮点,此处先为大家剧透其中之三。

其一:大会将推出一个“主题展”,和品牌展相映成趣。这个展览将如何体现对设计发展的上海主张、上海高度?回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展览,我们会发现好的展览绝不仅仅是“一场会”“一个展”的概念,而是会留下深刻的思想与文化遗产,长久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此,这次主题展就是希望能从“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个“关系”的角度切入,聚焦“健康”“食物”“信任”“环境”“技术”“繁荣”六大全球性议题,对大会主题“设计无界,相融共生”进行充分演绎,展现上海这座城市对于设计的思考与态度,同时也形成一个更持久地展开这些议题讨论的创意社群,从思想和行动上不断支持这个城市的创意涌向。

其二:大会将启动“国际设计百人”尖峰论坛,基于大会平台,邀请全球范围内一百个对设计有影响、有贡献、愿意支持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重量级设计人物,组成设计智库,为上海未来设计发展建言献策。当然,未来这一数量也将远远超过“百人”这个数字。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不断吸引愈来愈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人才加入上海的设计之都建设,并通过这个平台增强与上海城市的黏性。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意火花将在此迸发,也会有更多的影响世界的设计思想、设计成果和设计人物在此诞生。

其三:大会将推出面向全球、分量十足的重要设计奖项——前沿设计创新奖。这个奖将分为三大类:一是杰出贡献奖,是奖励做出转折性贡献、开拓领域发展前沿的人,相当于设计界的终身成就奖;二是年度创新奖,奖励近年来对设计富有独到理解、影响巨大、引领未来设计方向的设计作品;三是推出全世界第一个面向K12青少年的设计奖项——未来创新奖。

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也在积极发动各个区县、高校、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全城响应活动,应该说,为期四天的大会只是一个开始,而上海全城的响应与持续的影响力,将是跨年的。

问:能否谈谈您对本次大会主题——“设计无界,相融共生”的理解?

娄永琪:本次大会主题与“设计”概念的最新进展息息相关。回顾设计发展史,全球设计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基本每十年都会发生比较大的转折。

2015年,世界设计组织发布了最新版设计定义,指出设计最重要的三个贡献——第一是驱动创新,第二是推动商业成功,第三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设计如何完成这个使命?是通过设计创新型产品、创新型服务、创新型系统和创新性体验来完成了。

尽管这个定义已经是多重妥协的结果,但也还是可以看出,设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远远超越了一般民众理解的建筑或产品造型范畴,而是从有形物的设计拓展到无形的服务、交互、体验乃至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从设计发展角度看,设计疆域拓展和范式转型本身也是设计新陈代谢的进化需求。

而设计要发挥更大的贡献,就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圈层,更加勇敢地走到社会当中、走到产业当中、走到问题当中。既走出去,也要更融入、更交叉,从其他学科和行业汲取发展的动力,以激发更大范围的协同和共创现象发生,这就是所谓的“设计无界,相融共生”。

这事实上是一个全球趋势,并不是说仅仅是上海在做,而是由上海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邀请全世界的人结合各自面临的问题对这个设计议题进行思考,以此来形成上海答案。因此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交织的、碰撞的。我相信这个国际社群和其间的讨论会非常精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03

上海设计要勇当全国排头兵

问:设计人才培养在践行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建设中具有怎样的分量,现状如何?大会将如何推进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娄永琪:我认为,一座城市要建设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它背后一定有一所或若干所顶尖的设计院校做支撑。你想,一座出影响世界的设计思想、出影响世界的设计人才的城市,怎么可能不是世界设计之都?

设计人才培养很重要,但不能狭义化考量。高等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推动上海更加多元的设计教育生态,更值得思考。对此,上海应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多元设计教育生态,不仅包括一流综合性大学和独立设计学院,还要包括顶尖的职业教育,K12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设计人才培养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更发生在城市里。以同济大学“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社区”为例,我们通过一系列扎根社区的,“小而互联”的,跨学科整合和逆向创新的项目,推动大学知识和资源溢出,创造新模式和新经济,使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成为城市创新的策源地。在这里,各种思想、知识、人群、创意、场景、高度融合,社群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推而广之,整个城市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创新大学,这是我对于未来上海设计之都建设教育空间的一个愿景。

目前上海设计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的成绩是很不错。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在QS全球 “艺术与设计”学科最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2名,连续五年蝉联亚洲第一,这既是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是上海高度重视设计人才培养收获的国际认可与反响。

近几年,通过上海设计学高峰学科平台,上海设计院校逐渐建立起同城协同高峰学科群。我相信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若干届后,除了同济之外,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上海设计院校进入世界设计学科排名前100的名单。我想,如果上海这座城市有三所各具特色的设计学院能进入世界前50阵营,那么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动力和潜力将更加永续。

高等教育之外,上海在青少年设计人才培养中亦有所表现。在2020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系列活动上,上海正式宣布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意设计院,市教委邀请我担任该院首任院长,把设计带入上海所有中小学,培养未来设计师。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上海市教委在科艺融合的理念下,推出的第二平台院,第一院是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由此可见,和前面讲的大会一样,上海在不同层面都有这样的思考:一手抓科技,一手抓创意,从这点讲,我对上海未来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有信心。

问:2022是我国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立足这一时间节点,您认为未来上海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力点与着力点应在何处?对此,您有着怎样的见解或建议?

娄永琪:记得几年前,《华尔街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说“设计学院正在成为未来的商学院”;《快公司》(Fast Company)杂志也曾发文,“设计正在取代技术,成为硅谷创新的引擎”。我常在想,对于这些全世界在思考的问题和现象,上海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这时候上海设计本身就应该像上海在全国的位置一样,要做排头兵,继续先行先试,开风气之先。

首先,上海设计需要更加走向问题,要有更强的问题意识。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如果忘记这点,设计就容易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中国有很多独特的国情,发展中的很多新设计问题是之前其他国家没有遇到的,或者说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比如乡村振兴、双碳行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只有更贴近现实的真问题,我们才能产生伟大的设计思想和行动。

其次,上海设计需要更加走向产业。一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通过设计提升发展能级,上海应该通过设计驱动,通过带动长三角区域级的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是新兴产业,如新消费、大健康、新能源、新出行等,如何通过设计催生、壮大新的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与更替日新月异,上海如何通过设计赋予未来更新的想象力,如何在战略新兴产业赛道上走在世界最前列,这是上海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上海的机遇。

我在一些演讲中发表过一个观点,未来最有钱的企业,或至少有一类企业,是“修地球”的。我们的地球已经无法承载人类这么大体量的活动,需要以产业化方式来“修复环境”,扩展环境容量。如果把“修地球”变成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如同昔日的钢铁煤炭产业、今日的互联网产业一样,一旦成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就会有越来越多相关的新产业催生出来,从而助力上海“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最后,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跨界。设计是人类一切有意识的创造活动的先导和准备,它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是各行各业的人在思维底层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尽管这种素养往往因为社会的原因被深锁了,就好像孙悟空被困在五指山一样。上海推崇设计, 就是要把这张贴在五指山上的符揭掉,释放设计的魔力。如何团结尽可能多的人,让大家一起参与到设计中来,人人设计,设计事业才能发扬光大,这是上海设计要做的事,也是我们这次大会的一个长期目标。

补充一点,上海做任何事情,包括设计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全球性视野。我常问学生,上海“网红”建筑师邬达克是匈牙利建筑师还是上海建筑师?毋庸置疑,他是匈牙利人,但他几乎所有作品都留在上海,他职业生涯的绝大多数时间也在上海度过,从这个层面讲,他何尝不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上海的气度,上海的设计产业发展也应如此,只有站在全球视野思考问题,才能体现上海的格局、上海的高度、上海的作为!

作者:乔梦婷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1909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