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转型并非坦途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2-09-05  浏览: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人类即将从传统工业社会迈向以科技进步与智能革命为基础的 智能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颠覆性重组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法律隐私、伦理道德、公共治理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9月2日,在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以“智能社会与协同治理”为主题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上,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在题为“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目前人类社会智能化转型中遇到了治理挑战,并介绍了针对性的对策。

智能社会面临治理挑战

苏竣介绍说,在向智能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管理会面临的超复杂形态,泰斯勒定律(Tesler’s Law,也称为复杂度守恒定律)指出,每个系统都具有其内在的、无法简化的复杂度,要想去除这种复杂度是很困难的,只能设法 调整、平衡。智能社会依托于复杂网络和智能系统,而复杂性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安全威胁和社会管理难度的增加。2003 年美国和加拿大发生的“814”停电大事故, 就是由于复杂系统的软件错误导致的。

其次是文化科技领域的认知风险,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进一步加剧去中心化、去实体化的趋势;在隐私、伦理、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深刻颠覆人类现有的认知。苏竣介绍说,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经济,与生俱来就具有赢者通吃、网络合并的基因。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算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无与伦比的精度处理数据,让占据用户数据和高级算法优势的个体或组织因此获取了极大的权力。精准算法产生“信息茧房”导致群体极化的社会风险。智能精准推送致使“信息茧房”的“回音壁”现象不断发酵,使得观点相似的人们在网络空间组成团体。特定的价值偏好在特定群体里面交汇、共生、震荡,逐渐形成极端的观点,导致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互联网空间经常出现的“汹汹民意”,显示这种极化现象正在促使人类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机会,诱发社会对抗与撕裂。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在全世界属于首次

技术是中性的,算法是无辜的,资本是逐利的。苏竣认为要构建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的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们能否超越梅特卡夫定律导致的极化的约束,能否妥善处理长尾效应掀起的滔天巨浪,能否充满智慧地应对去中心化带来的熵增和无序状态。

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等八个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公布了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确定的10家综合基地和82家特色基地。目标是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和一批特色基地;搭建一批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总结形成智能社会治理的经验规律和理论;出台一批智能社会治理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完善适应智能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智能社会治理的示范和样板;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意见》第十七条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推动制定智能社会治理相关标准”。

苏竣介绍说,智能社会是人类从未触及的蓝海,开展成规模、有组织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在全世界、全社会尚属首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难度很大,困难也很多。在这场人工智能掀起的人类社会巨变中,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风险和困扰,我们不但要关注技术本身,更需要关注技术的社会影响,我们需要采用长周期、多学科、宽领域的观察研究,深入理解人类社会转型的过程和机理,全方位回应来自学术界、实务界以及每个普通人的社会关切。

作者:吴苡婷

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3753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