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机器人能“钻”进人体内?32岁海归青年科学家痴迷此研究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2-08-29  浏览:

机器人也能进入到人体内?是的,通过口服或注射,一种柔软的小尺度机器人就可以“钻入”人体内,帮助医生进行医疗救治。这也正是同济大学的90后青年科学家唐一超正在开展的研究,针对这一“软体机器人”的研究论文也获得了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 32岁海归科学家倾心于新领域探索 ◆

8月26日下午,在由上海市科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科学家论坛上,唐一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了“柔软而强力的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用。

他所开展的软体机器人研究多应用于医疗。“一种是体外的医疗机器人,比如说可穿戴式的,穿上之后,机器人可以帮助做一些平时做不了的动作之类。另一个是小尺度的体内微型机器人,很小也很软,可能只有微米或者纳米,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以通过注射或者口服进入到体内。” 对于不少如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其他医疗器械到不了的腔道,这样的机器人就可以抵达或靠近,对病灶进行治疗。

32岁的唐一超如今已是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教授。在美国刚读研究生时,他还想着尽早就业。但研一进了实验室,他逐渐迷上了科研。“尤其是开始接触机器人这块后,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想到一个idea就会全身心投入,做出来之后会特别高兴,甚至会全身颤抖。”他开始迷上了这种创造的感觉,“做全世界没人做过的东西,成为世界第一,会特别有成就感。”

选择回国也是必然。“我一直就决定学成后要回国。”在唐一超看来,国内更适合青年科学家的发展。如果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又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话,当然是最好的。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载体,手机、电脑之后,机器人将是下一代最具普及性的计算平台。“像医疗机器人,像我们的军民共融的机器人,都要靠人工智能的技术去提升智能化程度,进而变得更聪明,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

而在这个新兴领域,青年科学家更是大有可为。“要探索前沿,谁都没做过的领域,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也是很考验想象力和胆量的,我觉得确实需要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去探索这个方向,因为年轻人精力足、胆子大,敢想敢做。”唐一超说,作为青年科学家,他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敢于在不同的方向勇于探索,“不光是跟着别的科学家的脚步,更是需要自己去开辟新的方向。”

◆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

“高校应该在基础人才培养上做好传承,使得这些青年科学家能够扎根,从人工智能的本质根基上接力,形成良好的开端。”计算机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表示。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上海市科协一直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构建人才体系,提升服务温度,打造一系列具有科协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今年尤其聚焦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也是市科协连续第三年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三年来,共收到海内外参评论文475篇,共有59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和提名奖,获奖者来自清华、北大、牛津大学等著名高校,也有华为实验室、百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知名企业,也发现了诸多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

32岁能成为教授,唐一超也很感谢同济大学对人工智能人才的扶持。“我们国家现在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布局比较好,从本科生到硕士到博士,各个高校都在开展人工智能的专业,比如同济大学在张江成立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就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其他各专业的交叉研究,希望能在各领域都能研究出一些成果。”他在日常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一新兴领域也很感兴趣。

按照人工智能顶层的部署,我们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载体正在形成。会议主讲嘉宾、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教授介绍说, 2019年全国35篇高校首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招生,到目前为止有440所高校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他所在的浙江大学是第一批招收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的一所。

“浙江大学有90多个本科专业,几乎每个本科专业都想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希望计算机学院给不同院系专业开人工智能课程。后来我们调研发现,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科大、同济大学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没有足够老师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人工智能怎么办?六所学校联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介绍说,目前六所学校老师联合起来开设了AI+X微专业,即为“X”专业教授人工智能的知识。“2021年9月份每所学校50人,一共300名学生纳入AI+X微专业学习。今年4月份,六所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给62个完成学分学习的学生颁发AI+X微专业辅修证书,六所学校同时给每个微专业辅修证书盖章,可能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很难得。”

今年10月底这一微专业也将推出第二期。“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困境,相当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成建制地学习人工智能的知识和课程,用学到的知识赋能他的行业和他的学科范式变革发展。”吴飞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2/08/27//1661582717116248441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