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古镇七宝等说法

来源:   时间:2003-08-15  浏览:
新华网上海频道8月1 5日消息:这一场争论已经三年。  

但成为新闻,还是最近的事:以“骂遍全国”闻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和“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七宝镇领导,在电视上针锋相对、唇枪舌剑。  

焦点:七宝镇约50亩的临
河历史街区,拆?还是不拆?  

事情真有点棘手———主“拆”的镇政府三年前就把这“50亩”卖给了房产开发商,动迁早就开始,拆房是分分秒秒的事。  

又是一个月过去,担忧历史街区命运的专家急,等待动迁的居民急,意欲动工的房产商更急……  

是到给出一个说法的时候了。  

月黑风高:拆房  

事情实在蹊跷。  

就在这天晚上———阮仪三教授在电视节目上慷慨陈词、痛劝七宝镇“莫把金矿当煤矿”的当晚,一幢建于清末、阮教授亲临考察时点名叫好的老房子,被连夜拆平。  

这是“50亩”里第一幢也是至今唯一一幢被拆的老房子,独门独院,面南河岸。  

早不拆晚不拆,偏偏是在媒体报道了“七宝古镇老街岌岌可危”新闻的当晚。当地居民说,那晚电视播出后,趁夜悄悄来了帮人,一盏亮灯没点,一声吆喝不叫,闷声不响拆完了房。拆下的砖啊梁啊,也悄无声息地被连夜运走。天亮了,呈现在居民眼前的已是一片空地,前后两进、占地半亩的房子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阮教授大光其火,这分明是先下手为强,目无舆论!作贼心虚!  

记者联系到负责拆房子的某物业公司,经理却连连喊冤,说在电视台播出的当晚拆这处房子,纯属巧合。这个地块卖给开发商已两年多,这座老房子里的居民三个月前也动迁走了,按进度,那天该拆这房。  

这位自称十分了解七宝的经理反问记者,七宝镇不是已经有了一条明清风格的老街吗,还要留这里的破房子做啥?  

痛心疾首:老街  

确实,七宝镇领导主拆“50亩”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那条花了1亿多元人民币修复的南北“老街”,已经“把古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全部浓缩”。  

恰恰相反,在阮仪三教授看来,这条360米长、总占地86亩的“老街”,是今天“50亩”绝不能再拆的最充分理由———“老街”已经毁了!100多间老房子“脱胎换骨”,不管年代差别,无论有何特色,从头到尾红漆粉刷一新,从头到尾一色镂花门窗,从头到尾一式飞檐斗拱,哪里还有岁月的痕迹,哪里还有七宝的特色。假古董!  

“如今‘50亩’已是七宝仅剩的两块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如果拆光,始于汉代、兴于明清的七宝古镇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阮教授痛心疾首。  

已经遭到文物部门的质疑:“老街”上,建于明代的两处文物保护建筑解元厅和蒲汇塘桥,未经同意擅自改造,违法。  

面对各方批评,七宝方面至今“坚挺”:谁说修旧如新不是保护?  

刻不容缓:对话  

刻不容缓了!那就赶紧坐下来谈。  

记者日前有幸与闵行区规划局局长、同济大学教授和七宝镇领导坐在一起,听到了有关“50亩拆与留”的最新对话。  

镇领导:媒体说我们是历史遗存的“举刀者”,不能接受。老房子还是要拆的,破破烂烂,拆掉了重造,做张“皮”就行了。上次我们去敦煌,转一圈就出来了,有什么好看的?日本人一住就是几个月,那是极少数的专家才会细细体味里面的东西。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们是一样的。那“50亩”本来要动工了,没想到阮教授和媒体来了。让他们住进破房子去试试,愿意吗?没有深入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周俭(同济大学教授):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农民同样懂自然的谐趣,人文的美丽。  

镇领导:谐趣?有几个农民会说“50亩”美丽?记得读书的时候有篇文章,讲一棵大树怎么怎么漂亮,艺术家说应该留下来,它最大的价值是观赏。农民会觉得砍下来当柴烧的好,这就跟他们住破房子怨声载道是一样的。  

周俭: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住下去,朱家角古镇的改造就比较成功。这里的改造完成后,可能是不但喜欢而且出得起大价钱的人,才能住进“老房子”。  

镇领导:如果规划部门说“50亩”不能拆就不拆,怎么修复我们提个要求,不要弄得一般人都不喜欢,只有艺术家中意。  

闵行区规划局局长最后拍板:我们请周俭教授,为“50亩”做一个规划。  

史无前例:构想  

终于,争论暂划休止符。昨天记者采访被委以重任的周俭教授,得知一个“史无前例”的规划构想。  

问:为什么说“史无前例”?  

答:我设想把“50亩”里的居民全部动迁,房子拆掉50%以上,留下来的经典老房子,按“修旧如旧”高品质彻底改造。你也许在市郊看到过这种外部留存原貌、内里豪华现代的明清老宅子,可你看到过连片成群的外古内今老宅区吗?肯定没有,这是“史无前例”的景观。  

问:房子拆掉50%以上,还叫保护历史街区?  

答:正是为了保护才拆呀。先要说明,“50亩”是风貌控制区,而不是更严格的风貌保护区。这里占一半以上的要拆掉,那都是低矮破陋的简易住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修建的水泥楼、经年累月乱搭乱建已面目全非的老房。这三种房子,没有任何继续存在的价值,而且在体量、色彩和形态上,也和经典的传统民居极不和谐。你想想,一座百年大宅的旁边,兀地立着幢上世纪70年代那种灰头土脸的水泥两层楼,不是太煞风景了吗。拆了这些房子,对全面提升小区环境的品质,充分实现老房子的市场价值,至关重要。  

问:留下来的老房子改造,怎么既“修旧如旧”又“现代高品质”呢?  

答:先说“如旧”,歪墙要扶,破瓦要掀,烂门窗统统要换,但不能像南北老街那样,工匠做成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严格按资料和痕迹,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原汁原味。材料可以是新的,样式一定是旧的,而且独具七宝特色。至于内部装修,最前沿的建材、最现代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风格可按个人喜好,遵循两点原则:不破坏原来的结构,不遮盖标志性的部件,比如梁上的彩画、墙角的雕饰,都要“原形毕露”。  

问:“50亩”里,既不能造高楼,又要拆掉一大半,开发商能算过账来吗?  

答:改造好的老宅,市场价位当在三四百万元一座。太贵了?这是“史无前例”的景观住宅区,市场细分,自有老宅青睐人。  

教授设计,政府拍板,事情最终还要落到市场上的开发商。昨晚,记者接通“50亩”地块开发商老总的手机,没等说完周教授的构想,对方已经“跳”起来:什么?一幢老房子可以卖到三四百万元?你买啊?不让我把房子拆光,这块地我宁愿不要了。  

至少,已经给出了一个初步说法。但“史无前例”的构想,要成为“史无前例”的景观,还有蛮长一段艰难路。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