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奥运会徽出炉的幕后故事

来源:   时间:2003-08-06  浏览:
如虹出彩,哗然乍现。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揭晓后的第一时间,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11个终审评委之一、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阳,向笔者讲述了会徽诞生的幕后故事。
林家阳介绍,从初选、复选到终选,前后历时4个多月,评委们也经历了“共识—分歧—共识”的阶段。
初选的任务是在1985幅作品中选出100件入围。由于评委会投票结果相对集中于88件作品上,组委会作出决定,复评就在这88件作品中进行。
林家阳说:“参加初评的作品类同的很多,其中几百件作品都是用天坛、长城、龙凤等人们惯用的元素构成,模仿痕迹仍存,取舍相对容易些。”可到了复选时,年轻的和年长的评委在判别几幅作品的标准上发生了分歧。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原则———改革开放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友好的气度拥抱世界,会徽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点。就这样,入围终选的10幅作品诞生了。
令林先生意外的是,终选中,不仅11名评委的选票高度集中,一致评选这件作品为第一名,而且由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各民族团体和百姓等代表组成的“非专业评审团”对它也一致倾心。
那么,评委会是如何掌握评判的标准的呢?林家阳认为,属性清晰,功能明确,又能反映本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新北京新奥运”这一主题的设计,才是符合要求的会徽。“最终选出的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林家阳说:“从设计角度讲,一看就觉得它是个体育标志,来自中国,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新风格。此外,作品设计语言非常简练、大气,融进了很强的中国文化特征。”

《深圳商报》2003-8-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