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七成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有研究生贡献 同济研究生教育改革纪实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1-05-13  浏览:

名副其实的“学术先锋”郑雪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张文津、热爱生命科学基础科研的陈御、已走过全国120余个村落的初松峰、带领车队征战国际赛场的金达、致力于为肿瘤治疗提出新型解决方案的吴交交……在近日“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初评答辩会上,同济大学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现场展示的一张张学术成绩单格外亮眼。

  近5年来,同济大学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几乎都有研究生参与其中;全校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约七成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大量科研获奖成果中都凝结着研究生的贡献。近5年,同济大学年均授予博士学位近800人,人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3篇。研究生已成为同济大学科研创新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立德树人细无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覆盖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做客同济高等讲堂,为师生作了专题讲座。他向师生们介绍了近年来民航最新发展成果及未来智慧发展蓝图,欢迎有志于此的同济师生投身民航事业。近一年来,分别做客同济高等讲堂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谭元元等。

  开设同济高等讲堂,是同济大学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同济大学在研究生必修环节增加了“同济高等讲堂”的学分要求。讲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学术素养”“职业素养”3个模块,邀请党政教育领域精英、学术大家、企业家为研究生现场授课,分享治学经验。

  自2018级起,在同济大学所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由土木工程学院牵头打造的“工程伦理”课程,原本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综合素养课,后升级为面向所有工程专业硕士的通识必修课程,由多个学院师资共同参与教学,教学内容融合了工学、生物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

  推进研究生导师评聘制度改革,压实导师“第一责任” 导师队伍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早在2015年,同济大学就开始全面试行导师工作制度改革,一方面取消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环节,将导师任职资格与教师职称并轨,另一方面将权力下放,由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情况制定及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及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根据招生学科需要,每年对导师学术成果、科研业绩、指导研究生能力及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自主审核确定下一年度导师招生资格,从而进一步压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岗位职责。

  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制度以来,每年约有近百名导师被限招停招,也有百余名新增导师进入导师队伍。由此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队伍固化和终身制问题,淡化了导师成为职称之上的职级层次,进一步激发了导师队伍的活力,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整体能力明显提升。

  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坚持多元标准 重视成果质量,淡化成果数量,认定多元化学术成果,强化学位论文的主体地位……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坚持人才培养的多维度评价,授权各分委会基于学科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学位标准。强化校院两级管理,着力破除“唯论文”,特别是“唯SCI”评价方式,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学位标准体系。

  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就开始逐步建立完善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的分流与退出机制,注重道德与学术诚信、过程评价与学术评价。在招生、培养和论文环节,如出现学术不端则一票否决;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关键环节考核不通过,则必须退出,体现“刚”性。考虑到学科差异性,论文环节实行分类指导,授权分委会制定论文盲审、预答辩及答辩环节实施细则,研究生院负责备案和监督执行,体现“柔”性。

  据介绍,由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牵头,目前已建立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 “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价”“六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招生评价—新生评价—年级评价—毕业评价—毕业后跟踪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黄艾娇 吴苡婷

链接:http://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1603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