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跳出“老框框” 显出“新特色” 各方畅谈五个新城未来建设宏图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1-04-13  浏览:

4月10日,同济大学举办“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在论坛上,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将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主要围绕“新城发展理论、新城规划设计、大数据与智能新城”3个方向开展研究,着力破解上海新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全面服务上海新一轮新城战略。

  来自5个新城的相关负责人、上海相关委办局的负责人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共话上海5个新城未来发展之路。

充满挑战,“新”字如何体现?

  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都已经建设了多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既有的新城中打造出全新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呢?

  在嘉定区区委书记陆方舟眼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原来的城市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提升。目前,嘉定区在600平方公里的林地中建设了嘉宝智慧湾未来示范区进行探索。每个新城都会建立示范样板区,陆方舟希望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为每个新城样板区建立联合研究小组,通过赋能,使样板区出成效。

  “青浦新城最大的发展难题首先是产业能力不足,其次是人才资源不足,青浦区境内没有一所大学!”青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姜爱锋直言不讳。而青浦也在全力探索中,最近邀请瑞安集团帮助打造“江南水乡新天地”项目,希望把上海市中心新天地风情移至到青浦的千年古镇蟠龙。借助龙头企业华为的发展,“青浦之芯”项目也在全力推进中。

  松江区区委书记程向民认为,今天的新城建设已不同于以往,在设计上思维要跳出“老框框”,思想方面不能老旧和保守。未来松江新城发展将依托G60科创走廊,坚持科创驱动和制度创新驱动双轮驱动,打造市场化和法治化导向的产城融合的先行先试走廊。

  面对发展的挑战,对于新城的发展,奉贤区提出了六字口号:跨界、破圈、超越。奉贤区区委书记庄木弟说:“我们的追求是将奉贤新城建设成为有意味的未来城市和新江南水乡城市,在新城中我们可以‘遇见未来’。”

  位于临港的南汇新城的规划目标是要到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武伟觉得未来南汇新城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一个空旷的城区变成一个有亲近感的“街坊”,以及与主城区如何进行衔接和配套。

  “未来城市到底长什么样,是杨玉环还是貂蝉,我们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认识,也是边学边干边想。”武伟说。

  5位“当家人”对于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智库的托举和服务功能充满期待。

“数字化”和“宜居”是新城的特点

  未来崛起的上海5个新城将呈现出哪些新亮点呢?它们将与老城区有什么区别呢?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认为,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新城的应有之意。他举例说,未来新城的医院可能都不用排队看病,所有医院都可以做到网上预约,回家付费,所有药物都能被寄到家里。各大新城各具特色,聚焦各自的重点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爆发力。

  在5个新城居住也不必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巡视员李蔚介绍说,市教委以多样化、高品质、优质均衡的理念在5个新城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谋划布局。复旦、同济等高校在5个新城都布点了新校区,还在5个新城建设中推动产教融合。优质的教育才能吸引人才来到新城工作和生活。

  “我认为未来新城的发展应该以业引人、以城留人,实现产城融合,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得新城进一步发展壮大。”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未来上海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加强5个新城的配套服务,每个新城的CBD要达到徐家汇和五角场一样的水准;还要把新城原有的老旧住区、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保留下来形成新的功能。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剑豪表示,未来的5个新城应该集生态惠民、宜居安居、绿色低碳、数字治理、韧性发展于一体的城市,还可以进行绿色建筑等项目的探索。

新城不需要光鲜亮丽,要考虑人民实际需求

  未来的新城建设考虑更多的将是人民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常青看来,未来新城建设中“一软一硬”两者一起抓。软性的一块是新城的原有历史身份和人文底蕴,要挖掘出传统的历史,让提供新城未来的发展资源。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段进提出,上海5个新城的建设是个全新课题,对于新城的研究不仅仅是服务,还要考虑与上海未来发展,可以同时形成一个发展理论。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认为,不能将5个新城仅仅看成是经济机器,它还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服务功能。

  “新城的完整性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完整,而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生活需求满足的完整。真正需要的是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指的不是建设大剧院、高楼和博物馆,而是学校、医院。有发展的机会吸引人,有真正好的生活才能留住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说。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抛出了一个略显尖锐的问题,那就是上一轮新城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到位了,但是当时提出的主城区疏散人口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新城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吴苡婷

链接:http://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1556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