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网】助力“五个新城”建设,求解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1-04-10  浏览:

随着一份份规划蓝图陆续公布,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发力在即。

新城建设,点燃人们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也给政、产、学、研等带来一系列需要迫切求解的新问题。

助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4月10日,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日,“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在同济举行。

据悉,全新成立的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将整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围绕“新城发展理论、新城规划设计、大数据与智能新城”三个方向,重点聚焦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动力、新架构、新技术开展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支撑上海新城建设的重要研究平台。

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郑时龄、段进、常青、吴志强、吕西林、徐祖信、李晓江、周俭等院士、专家、学者20余人受聘担任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专家,郑时龄院士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

随着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上海新城建设论坛——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开讲。包括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五个新城”的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等齐聚一堂。

在这场“全程高燃”的头脑风暴中,有两个相互映衬的话题,让人印象尤其深刻:一是新城要足够“新”,一些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新应用场景,要率先在新城“落地”、试水;二是新城要处理好“新旧关系”,“五个新城”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开建,用好“老城”的人文底蕴,必定会让新城建设大放光彩。

“新”就是挑战,没有任何一个现成模板可循

五个新城,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按照上海已经公布的相关规划方案,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合性节点城市。专家们认为,“独立”“综合性”“节点”三个关键词,已为新城建设“定调”,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地——新理念、新定位都意味着新挑战。

新城之新,究竟“新”在何处?“五个新城”开建,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放眼未来,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上海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五个新城”各自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又该如何“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没有任何一个现成城市的建设模板,可以复制到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中。新城建设,没有惯例可循。”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言简意赅。

“五个新城,每一个都要建成真正的城市。”伍江认为,这不仅意味着各个新城在产业上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从城市规划建设伊始,就要将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其中。“简言之,我们要建的不是比拼经济实力的工业园区,而是大家愿意留下来、住下来,出门可散步,买东西很方便,有地方吃饭、聊天、谈恋爱的宜业宜居城市。”

在专业领域上,这些“大白话”,直接指向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尺度”。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颇有感触的说,过去几十年,我们不少地方的大城市,尤其是所谓的“新城”,在一路建设中遗留下了一些思维定势和有待纠偏的观念。“比如,新城就一定要高楼林立,一定要宽马路、大广场吗?可以肯定,未来的新城肯定不是比高度。”李晓江直言,在一些地方,有的“新城”开建二三十年后并没有实现当初的期待。“个中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甚至教训可以总结,这些都要拿来研究、剖析,为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提供思考。”

引领高品质生活,新城建设规划要有预见有弹性

体现“未来城市”理念,引领高品质生活。从目前部分新城公布的规划内容看,很多项目值得期待,“未来感十足”。

“未来的城市场景是怎样的?对标国际国内,有哪些场景可以率先在新城先试先行?如何更好把握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城市演进方向,并在当前的新城建设中有布局、有落地?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认为,包括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在内,这些关于未来城市的理念要真正落地,都需要对城市发展的脉络、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比如,科技赋能城市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然,这些都亟需学界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

从地理意义上说,每个城市都有边界。而谈及新城之“新”,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则见解: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城建设要把“无边界”纳入思考,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它是物质基础又是思想基础。

新城发展,必须有新的创造、新的动力。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纵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一些城市的兴衰,不少功能单一的城市(如旅游城市)或单一产业城市都是很难经的起周期性调整。“要让不竭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产业发展,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新城建设当前,也会衍生出全新的需求。根据规划,未来的青浦新城,重点是围绕上海“3+6”高端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五大产业园”。青浦区副区长姜爱锋直言,新城建设急需人才支撑,迫切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撑。

新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面向未来、对建设“人民城市”的求解。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则认为,新城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尺度,街道与人是否亲近,是否留得住乡愁,这些都要纳入规划。

新城建设要出“新”,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永远只是一个工具。以新发展理念来衡量,有些新技术究竟是否适用于新城,需要综合考虑。”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举了一个例子:像智能驾驶这类新技术,很多新城或许也在考虑。“如果我们新城的交通都非常依赖小汽车,从碳达峰、碳中和的角度考虑,恐怕就很难讲是一个社会进步。”

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多年,杨东援直言,要精准预测未来,有时很难。因此,新城建设的规划设计要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得变化。“启动新城建设时,我们不仅要规划可以建设什么,还要规划可能有哪些战略性的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的通道资源是要加以限制的,为更长远的发展留下空间。”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认为,新城应是一个生命体、有机体,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新城应该是韧性城市,要让新城具有更高的免疫力、自愈力。”

全新研究范式: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

“五个新城”建设,绝不是“千城一面”。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新城有共同面临的难题,也需要基于个体体质的精准“搭脉”。在此次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不走寻常路的“五个新城”建设,也迫切需要学术界掀起一场破圈、合围的智力支撑,在学科整合、研究范式上都要有所创新。

“这一次,我们需要的是接地气的智力支撑。我们不仅需要前瞻的理念,还需要有操作性的建议。”一位与会的负责人如此表示。

而作为回应,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介绍,此次新成立的研究中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库。除了为新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的预判,该中心还将提供规划设计的技术支撑,以及建设运营管理的推演服务等。

结合新城建设,彭震伟说,未来,研究中心将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开展研究——

■在新城发展理论上,研究中心将全面总结国内外新城发展经验,探索上海新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在新城规划设计方面,将围绕超大城市布局优化、新城空间布局模式、绿色宜居环境、健康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海派风貌特色、新城建设标准、全周期规划管理模式等开展规划研究和应用示范。

■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为支撑,研究中心将推动大数据与智能科技同新城建设的融合创新,研究上海新城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研究智能规划、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及赋能新城发展的技术实现路径。

据悉,该研究中心将探索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断点。另据记者了解,同济大学还将成立上海新城建设研究基金,首期自筹1000万元,主要用于新域调研、新城数据库建设、设立开放课题、组织专家咨询等,整合多方力量,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作者:樊丽萍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xue/20210410/399616.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