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志强
1960年出生。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院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届联席主席。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博全国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外诸多规划设计重要奖项。
【访谈实录】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工会系统给予我很多荣誉,非常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其实对我来说,我更享受的是“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的快乐。
从2010年5月1日开园到10月31日闭幕,上海世博会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的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参展,吸引世界各地7308万人次参观者前往,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创造历史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不懈奋斗。2004年4月,世博规划与设计总体方案的全球竞标拉开序幕,世界各地共有50多家机构参与角逐,竞争十分激烈。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让中国的年轻一代知道,中国人在高智力的国际竞争场上是站得起来的!
我带领团队成员们挑灯夜战,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各方专家和研究生都齐聚一堂,合力为世博方案贡献智慧。那段时间,我经常忙到凌晨,不到凌晨三点不休息,大家也笑称我是“吴三点”。其实,岂止是我一个,很多同事也经常熬到凌晨四五点,但没人叫苦叫累。我想,这就是精神的感召吧。
历经1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代表上海交出了“中国答卷”。“既有建筑与世博功能叠加再生””的规划方案和“和谐城市 ”的规划思路赢得国际专家盛赞,并成为最后入选的三个优秀方案之一。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这是同济的胜利,上海的胜利,更是中国的胜利。
有幸担任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对我来说,是责任更是压力。那段时间,我经常为工作睡不着觉。园区最后的展览面积是3.28平方公里,里面要容纳最高峰时的100万参观人次和5万左右工作人员,这就意味着每平方公里要站39万人。打比方来说,假设世博园区没有围墙,全是门,每个门都有人员同时进行安检工作,才能做到让这100万人入园,并且在晚上全部出园。如此高的人流密度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合理分流确保安全、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等都是非常棘手的难题。
“不出意外,不掉链子”,我不断提醒自己和团队,不敢有丝毫松懈。我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把世博会园区划分为22525个20米×20米的小单元,对40万、60万和80万人流动态分布的特征进行大规模模拟推演,抓取可能发生拥挤事故的高危场所,并及时对场地设计进行优化。后来,不少同行跟我说:“你们很早就用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很超前。”
虽然奋战世博会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充满艰辛,但我和同事们始终痛并快乐着,充满激情、斗志昂扬,因为我们是为祖国奋斗,为中国创造历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名劳模和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应该将劳动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生动的讲述,多对青少年进行宣传引导。教育系统有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开展了“劳模精神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这些好做法应该坚持,并形成长效化机制。
上海世博会以来,我曾在上海、西藏、云南等地区,对学生、教职工等不同群体做过讲座,讲述筹办世博的幕后故事,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曾经有位中学生问我:“当世博会结束之后,世博会留给上海、长三角一些什么?”我的回答是:“办世博会不是为了今天,是为了下一代利用。”还有一次进虹口区一所学校跟孩子们讲世博,为了让内容更生动,我使用了“搭积木”的比喻,为孩子们诠释了世博梦想,收到了不错的反响。我想,就是要让普通的百姓、孩子们真正理解好的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才能真正践行这一理念。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幸遇到很多堪称“劳模”的师长。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我激动不已。在华东模范中学冲刺高考的7个多月,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杨安澜老师竭尽所能搜集所有他能搜到的数学题,为我们精心讲解,经常忙碌到晚上九、十点钟。有一次,杨老师动情地跟我们说起,自己当年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能靠自学。“同学们,读大学真的很重要,希望你们珍惜宝贵时间,不要留下遗憾!”说这话时,他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们理解了杨老师的良苦用心,那是一份责任、一份期盼、一份关怀。
课堂里,学科老师为我们起早贪黑,精心辅导;考场上,监考老师用扇子帮我们散热,防暑降温。正是怀着对老师的深深感恩,在1978年高考最后一门科目结束后,我提议大家全体起立,向老师鞠躬敬礼。那一年,我们班上的60多名同学几乎都考上了知名高校。我想,杨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了劳动的美丽,而我们也用不懈奋斗诠释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美好生活需要以人为本
筹办世博会,我们始终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上海世博园区规划面积是6.28平方千米,所涉范围内有上万户居民,涉及不同年代的建筑。如果简单实施大范围拆迁,就会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为最大限度保留规划范围内的建筑,不影响居民的生活,真正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方设法使世博园区的围墙绕开居民区,最后“抠”出3.28平方千米;同时,为了不让停车空间占据居民生活空间,我们提出用轨道交通运送参观人流,上海大力建设轨道交通,当年有229个地铁站同时开工。从2004年的4条地铁,到2010年的12条地铁,上海六年间,创造了世界轨交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截至2020年1月,上海地铁里程已达705千米,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这就是世博、城市带给广大市民的超前于时代的美好生活。
无论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还是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会工作,其核心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对此,我深有感触。2007年年底,我的母亲因病去世。当时,我每天忙于繁重的世博筹办工作,从工地到学校马不停蹄,母亲的去世让我非常悲痛,也非常愧疚。但让我倍感温暖的是:在我情绪处于最低谷的时候,工会第一时间对我进行了慰问,还组织我和家属参加了一次疗休养。虽然行程只有一周,但这次周到的安排让我得到了很好的调剂,是名副其实的“身心疗养”。在此,我要对教育工会衷心说声“谢谢”。
现在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他们面临住房、收入、发论文、婚姻等多种压力,希望教育工会能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尤其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重氛围,帮他们解决更多实际困难,让青年教师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劳动,而不只是作为一个劳力。工会的重要价值就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做到了这些,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XBHlgGceMtHmPkKYtEW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