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黄艾娇
本报讯 可应用于轨道交通上盖建筑、减缓地铁振动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用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大型钢管柱梁节点的高强单边连接技术与装备,对路面进行多维高频检测与智能养护的装备与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工业过程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的边缘计算平台,对工业废酸进行资源化处置的水处理剂,助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的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原位水体微生物活化修复技术,检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治疗难治性皮肤病疗效显著的新型实时可控无痛光动力治疗智能系统,对癌症进行高效、灵敏检测的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
日前,同济大学“2020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十大科技成果涵盖了工程制造、绿色环保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这也是同济首次做这样的发布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早在今年7月,同济大学2020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各学院、附属医院及学校控股所属公司的科研团队或人员开展。11月,来自政府、行业、投资、专业技术等领域的40余位专家和学者,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初次评选,25项成果脱颖而出。近日,学校组织现场专家评审会,对初评入围的这25项成果项目进行项目答辩,“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由此诞生,另15项科技成果获入围奖。
十大科技成果中,四项成果属于工程制造领域,三项绿色环保领域,还有三项科技成果属于生物医药类成果。
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石小强、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赵萍,作为行业专家,分别对入选的这三类科技成果作了现场点评。他们表示,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动它们转化落地。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风亭教授领衔的课题“工业废酸资源处置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此次入选“十大”。他坦言,自己在这个行业熟悉了,技术推广起来相对容易,但是不管是他还是年轻科研人员,其实都盼望得到市场、企业的关注。“科研中,特别是技术从实验室放大到实际生产之间,有个中试过程,这笔资金需求挺尴尬的,企业往往考虑利润想看到中试结果再投入,学校和课题组也无法全部覆盖资金需求,如果能有更多社会第三方投资机构参与,是否能让产学研链条更顺?”
对此,副校长顾祥林表示,每年,在同济大学实验室里,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待转化的科学研究成果诞生。学校开展“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就是希望发现这些成果,并联合专业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推动这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从校方获悉,今年9月,同济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月,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后期,学校将以这两个基地的建设为核心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
带刚度自适应特性的三维震振双控装置
封闭截面构件高强单边连接技术及装备
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
工业废酸资源处置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面向工业系统智能优化与决策的边缘计算平台
新型无痛光动力治疗皮肤病关键技术及转化
——新型实时可控无痛光动力治疗智能系统
新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及应用
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12/24/content_11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