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扶贫青年孙羽捷:让最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0-12-23 浏览:
央视网消息:57分55秒挑战1349道题,孙羽捷获得首届云南省“学习强国·学习达人”学习竞赛个人赛决赛第一名。“学习这件事没什么秘诀,贵在坚持和用心。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是必要的,但其实坚持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然而,在他看来,比得冠军更开心的是,最近有两三个自己之前带的研究生都告诉他,他们也去驻村了!
最大的消耗品——鞋
距离同济大学2800公里的一个村子,是孙羽捷目前驻村工作的地方——云南省大理州诺邓镇永安村,这是云龙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而云龙县也是同济大学对口接力帮扶了8年的地方。
2009年,孙羽捷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毕业,他顺利升入研究生,担任水利工程系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职。
从2018年开始,云龙县将同济大学的对口帮扶点调整为深度贫困村永安村。做出“当一名扶贫路上的接力青年”决定,孙羽捷没有太多犹豫,他是先答应学校后才回家告诉了爸妈。
2019年7月19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驻永安村第一书记孙羽捷到永安村报到。虽然离县城只有12公里,并且还是国道公路,但永安村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崎岖难走的上山土路,路旁随处可见的核桃树和果树,入户时扑鼻而来的马粪、猪圈味,都让从小在大上海长大的孙羽捷有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感觉。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涉及面很广,从深化党建引领,到推动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孙羽捷刚驻村时,村子还没有脱贫出列。他在同济大学对云龙县定点帮扶框架下,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整理完善村档户档的“无纸化”,尽快熟悉村情村貌。
“当时还剩下贫困建档立卡户46户178人没有脱贫,到去年年底降到了10户41人。最开心的是,到今年5月底剩余卡户就已经清零了!”
让孙羽捷绝没想到的是,自己驻村后最大的消耗品竟然是鞋。在初来乍到的两个月时间里,他就跑遍了全村建档立卡户129户。山路崎岖,容易磕碰,鞋子损耗快,一到雨季更是满眼烂泥地,乐观的孙羽捷脑海中蹦出一句话: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我买了比较耐穿的登山鞋,但还是穿坏了4双。”在孙羽捷眼里,这些“阵亡”的鞋子,恰是自己一路走过的泥泞最好见证。
驻村日记串起每个细小的改变
在永安村,孙羽捷坚持每天记录驻村日记,并录制视频记录驻村日常,包括村内防疫消毒、查看工程进度、探望村民等。
2020年3月,他在同济战“疫”系列线上团课开讲,通过视频展示驻村工作日常以及永安村面貌的改变,让同济青年们更好地感受防疫情与保脱贫中同舟共济的精神,将自己的爱国情书写在实践中。他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90后党员,能够有机会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幸福和使命,再苦再累都值得!
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进步和感悟,是孙羽捷一直在做的。
孙羽捷坦率地说,农村的党员学习时间、程度不够的问题相对突出,老年党员比例很高,又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使用电子学习资料比较困难。于是,村上渐渐采用“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同时,也通过建立学习强国村内党支部群开展线上交流,让党员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风雨无阻地入户走访、调研的脚步,完成居民易地搬迁脱贫任务;泥路不通,亲自整土、推车上路,使命必达;地震后,不顾危险,第一时间深入村庄查访灾情……其实,在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孙羽捷看到了村上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有一颗炽热的心,也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坚持和担当。
“如果没有坚持,就不会下雨天也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协调村民困难,打消重重顾虑,打通这一条条通往村组的最后一段硬化路;如果没有担当,稍微碰上难走的路、难办的事就会选择搁置,面对眼前的付出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选择抱怨,就不会看到在解决村民困难后他们露出的笑容。”孙羽捷意识到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是找到属于自己价值的快乐。
链接:https://news.cctv.com/2020/12/23/ARTItUBnF8ivkjCZn1J1T6em201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