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第一教育】关起门来搞不了科创,同济模式让学生共享共赢

来源:第一教育   时间:2020-12-03  浏览:

一键静脉注射机器人、自动生成古典汉字程序、肺部CT病灶识别……刚刚闭幕的同济大学科创汇集展示了2020年初首次推出的“卓越科研育人”师生共创项目的成果。短短半年时间,17个项目从百余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所有项目在半年时间内累计申请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更有十余篇论文、二十余项专利在投。

着眼未来

用创新改变生活

扎针时血管太细不好找,肥胖人群、老年人、儿童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师生共创项目正向这个问题发起攻关。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风险高且工作量大,在静脉采血时不得不屏住呼吸以防护目镜被呼出雾气遮挡视线,巨大的采集量挑战医护人员的体力极限。如果以人工智能替代医护人员部分高强度劳动,就能分担医护人员压力。从今年3月立项,短短6个月时间,“同学们利于课余时间挑战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指导教师,同济大学机器人学博士齐鹏告诉记者。

近红外成像摄像头能够准确地识别、还原隐藏在皮肤下的纤细静脉,超声探头可以准确地检测人体内部的静脉的深度和粗细,这些技术使得小型灵巧机器人系统能够精准无误地将针尖送入纤细的静脉中,实现穿刺采血过程的自动化,帮助医院实现无人化采血检测。同时,机器人的精准采集达到医护工作者以大量经验和熟练操作所达到的水准。项目第一负责人,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大四学生陈禹表示,项目愿景是希望机器人未来能走进家庭和养老院,作为家用便携式静脉穿刺采血设备,像咖啡机、自动贩卖机一样服务于人们生活,守护家人健康。

这台命名为“千针万确”的全自动、小型智能静脉采血机器人系统不久前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还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好创意大赛全国三等奖、USWC2020大学生创业世界杯全国银奖、2020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全市金奖等诸多荣誉。

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是“卓越科研育人”师生共创项目的共性特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共创项目“安全固态柔性长循环寿命超级电容器的研制” 将器件组装成柔性对称全固态超级电容器,且具备可弯曲性和可折叠性,在轻质、便携、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及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潜力。

学生创新之路有门可敲有人可问

“安全固态柔性长循环寿命超级电容器的研制”项目成员李明隆告诉记者,借助同济创业谷平台,项目很快就把志同道合的伙伴召集到一起。“除了孵化投资,学校创业平台还给我们提供培训,如教我们做商业计划、答辩等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项目成员们表示。

学生科创需投石问路。如何更好地为勇于创新和敢于创业的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悉心培育的温室?从事后奖励到事前支持、从学生找老师到师生同步共创、从单兵作战到成立科技青年创新先锋队,坚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铺平创新成果走向社会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是同济的答卷。

在同济大学科创周上,先后邀请到安全嵌入模块、柔性机器人、纳米制造、新能源电动车等领域的科学家走入高校,分享科技前沿、解读大国制造,让象牙塔中的学子了解祖国科学高峰、认识当今时代变换。顶尖科学家亲自站台答辩,师生站成一排汇报成果,这在高校学生科创活动中非常少见。这得益于近年来同济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不断探索。

同济大学校团委联合科管部,以同济大学学生科协为基础,构建“1+10+100创新育人”体系,率先推进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培育,让学生创新之路“有门可敲、有人可问、有样可学”。通过构建“实验室+1”计划,走进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心,让高校学生至少了解一门前沿学科知识;“青年教师+10”计划,推动青年教师主动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将“言传”与“身教”结合;“学生榜样+100”计划,构建引领自主践行的典范示范体系,推动创新育人成果可视化、规模化、常态化。至今已组织国家级风洞实验室、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中心、嵌入式研究室等参观7场、“学长学姐有话说”朋辈沙龙14场、黑客马拉松与创新创业研习营3场,覆盖科创青年1500余人。

同济大学科创周发挥前沿科研领域的示范作用、师生共创项目的育人成效,同时积极引入上海科技团工委、团市委以及兄弟高校优质科创资源,构建以丰富多彩的科创活动、科创项目、科创实践活动,进而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据悉,近5年来,同济大学通过建立同济创业谷、恢复成立同济大学学生科协,已经形成“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本”五个要素全方位互动的同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目标导向、集成资源、重点突破、支撑发展”的要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同济大学嘉定科技园、同济创业谷共同成立“科技创新先锋队”,将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育人导向,聚焦重点学科,瞄准前瞻型、学科交叉型项目,校院联动,加速成果转化,推进青年创新创业的发展,共建产学研创新机制。

(作者:刘文婷 编辑:姜雪梅 )

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4647219_30597_dyjy.html?source=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