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蕴玮)从医80载,他始终保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84岁走上非典一线,他是中医的传承人,更是中医创新的拓荒者。11月21日,同济大学举办纪念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百年诞辰活动,深切缅怀他为我国中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并激励后学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颜德馨是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也是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80年代初,颜德馨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调”“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等理论观点,创立“衡法”治则,把传统气血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这一法则在上世纪80年代被颜老应用于“瘀血与衰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揭示了人体衰老奥秘,为养生长寿做出新的贡献,被业界称为“衡法之父”。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84岁的颜德馨教授奔走第一线,作为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参与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治疗,并总结出“热、湿、瘀、痰、虚”五字非典病机要点。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疗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中医抗非典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1999年,在颜德馨行医60年之际,他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在2005年将基金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成为全国首家以弘扬中医药事业为特色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定期举办中青年优秀论文交流及评奖活动,坚持免费义诊赠药活动等,造福患者,嘉惠后学。
2008年,在颜德馨的疾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率先启动“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成为创新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一大举措。项目由颜德馨、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张琪、周仲瑛六位国医大师担任导师,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诊疗技能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中医大师班成功举办了两届,共培养了学员18名。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了一种全新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名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建立名中医人才培养规范、推广名中医传承创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凭借高尚的医德医术,颜德馨接连获得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2007年,颜德馨获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传承人之一,2009年5月,他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
2017年4月17日,颜德馨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8岁。
据了解,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正是由颜德馨一手创办起来。成立于2004年的中医研究所致力于弘扬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将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多年来,研究所已承担国家97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市局级科研项目30余项。2012年,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申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传承模式重点研究室,研究室致力于系统开展名中医成才要素和成才规律的研究,同时开展名中医传承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客观评价名中医传承培养模式的效果,探索形成名中医培养的规范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名中医培养的相关政策、构建和完善名中医传承培养的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纪念活动中,现场播放了颜德馨追思纪录片《百年守望》,重温了颜老的音容笑貌和医德风范,同时《岁月如歌——国医大师颜德馨百年诞辰100周年纪念册》正式发布。《纪念册》收录了来自颜德馨朋友、同事、学生、亲人的数十篇怀念文章,以感人故事和生动细节,追怀了一代国医大师为人、为医、为师的崇高风范和学识人格魅力,表达了对颜老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殷一璀在书面致辞中表示,颜老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但他留给后人丰富而宝贵的中医之术仍在造福人类。他独到的诊治思维、诊治经验,对于提高中医诊治水平、推进中医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原党组书记刘云耕在书面致辞中表示,颜老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贡献,还为中医后学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希望颜老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为全民健康事业不断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副所长、颜德馨的儿子颜乾麟表示,父亲也是自己的老师,总结父亲为中医事业所作的贡献,重温他的教育和学术思想,也是从中汲取营养,激励自己今后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尽责尽力。
链接:http://m.shedunews.com/msite_1/con/2020-11/23/c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