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年报】青年教授孙捷:用知识的力量,播撒创意的种子让“非遗扶贫”有了新的生命磁场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20-10-07  浏览: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非遗活态化传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青年教

授孙捷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非遗扶贫”中。在同济大学举办的“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他和其他教授以联合授课的方

式,用知识的力量,播撒创意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地区学员们的思维,

让“非遗”与“扶贫”有了新的生命磁场。

将知识和思维 传达到贫困地区

作为一名海外高级引进人才,80后青年教授孙捷没想到,如今的扶贫方式正日益多元化,除了耳熟能详的产业扶贫、就业 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之外,非遗扶贫也成为这几年的社会 关注点。与许多扶贫项目就地开展 不同,非遗扶贫可以通过更“聚 合”的方式去实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说,自2016 年5月以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 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 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同济大学非遗研培班,至今已开展了9期。其中,包括木雕雕刻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竹编柳编草编编织技艺、陶器烧制技艺、漆器髹饰技艺研修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研修班、金属锻制技艺研修班、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玉石雕刻研修班等,累计培养全 国各地学员294位。这些学员主要来自各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的非遗传承人,而其中又有一部分出自贫困地区。 “我和非遗扶贫还有一段‘前缘’。”孙捷说,在加入非遗研培班之前,2016年他曾参加过一次扶贫高级人才项目。“当时,上海派出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 有医学界的、教育界的、经济界的,而我是设计和艺术学方面的。大家一起来到腾冲,各自分 享知识和大家所理解的社会发展模式,将学科上的成功案例,传达给贫困地区。

打破思维的边界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腾冲有着中国非常大的珠宝翡翠集散地,但是同质化和初级加工的样态,并没有提升珠宝翡翠的美感和附加值。”当时的实地走访和交流,让孙捷印象深刻。孙捷意识到,面对这样的扶贫,更重要的是带去一种理念:如何将设计作为一种方法,授人以渔。 2018年的时候,孙捷加入了同济大学非遗研培班项目。生活在变,器物也在变。如何在传承的同时,让非遗进入当下人的生活,这是培训的初衷,也是学员的期盼。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孙捷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传 承,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活态传承”,让传统的“非遗”融入当 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研培班上,也有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员们,他们的手艺可能 已是炉火纯青,对非遗有传承, 但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一成不变和抗拒改变,成为了一些人的‘活法’。”因此,在孙捷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是让学员们感知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我希望他们先理解整个语境的变化,只有当他们理解了,才会懂得要跳出原来的框架和边界,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的需求,从而敢于去做 一些改变。” 云南德宏芒市的 90 后小伙李世明,学习并从事非遗项目 “玉雕”十几年了。他坦言,在来 上海参加研培班之前,自己雕刻 最多的就是佛像,“周围人都雕 刻这些,自己也就跟风雕刻,没想过更多的尝试”。 孙捷说,这一类的学员就是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来,这也是设计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对于语境的 认知,包括文化的语境、社会的 语境、环境的语境和自我的语 境改变。到了第二阶段,他才会进入到“当代设计”的讲述, 并把设计作为一个思维改造方式,鼓励在传统工艺流程中尝试改变一些环节和要素,从而产出不一样的结果。 第三阶段,实际上就是针对学员自身的创作,并与当下 的生活结合起来。“经过所有授课老师的讲授,学员们会通过 头脑风暴,提交未来作品的方案。通过学习和实践,学员们 进一步了解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流程,体悟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的设计真正融汇贯通。”孙捷说。

结业式带来成果和惊喜 延续于日后生活

每次课程研修历时30天,之后学员们回到各自所在地,再通过两个月的时间,真正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变成实物。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还会 在每一期研培班结束后,精心策划一场学员的非遗作品成果展览,并对公众展出“。这个展览像是一个华美的舞台,许多人仿若脱胎换骨,带来创意成品和满满的惊喜, 这也让每一位参与授课的老师由 衷地感到欣慰。”孙捷说。“我们的非遗要走进国际视野,需要每位传承人的时代使命感和自身责任感。期待他们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继续寻求突破、找到新的可能性,在文创当中找到创作的本源。”和秀红和王正琼,这是一对 来自云南纳西族的两口子,现为东巴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年,他们同时来到同济, 参加第 8 期手工制纸技艺研培班,最终的结业作品《住生时光》,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收藏。那是他俩用东巴纸做的 一把精美纸伞,结合着工艺、设计表达和“二十四节气”的元素。 “能够有机会来上海学习, 我们收获很大,并感到思维的变化。”和秀红说,过去他们就做传统的东巴纸的传承和经营,现在越来越多地开发起依托于东巴纸的文创产品,包括用东巴纸做 的各类荣誉证书等。因为承载了更多的实用功能,而被大众喜欢,也让这项非遗真正融入现代 生活。如今,和秀红和王正琼还在当地经营的门店里,辟出一块 东巴造纸的体验区,让游客在亲手触摸工艺的过程中感受这份传承和匠心。生活的改善,经营范围的扩大,让两口子喜上眉梢。 学员的点滴成长和改变,对孙捷来说,也时不时成为生活中 的小惊喜。90后的李世明,如今的玉雕题材延伸到了生活中的 “花鸟鱼虫”,用不断精进的技 艺,赋予玉石新的表现方式,他的订单量也比过去多了两三成。他直言:“日子越过越好!” 还有一些学员,如今在当地开设了培训班,做起了手艺“输 出”,还有的开发出更多的文创产品,提高了收入水平。每每听到这些,都是孙捷最开心的时候。

· 对话

创造力带来无限可能性

青年报:以自己的专业学识参与非遗扶贫,怎么看待其中的意义?

孙捷:作为一个青年人,有幸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我感到十分荣幸。通过此前实地走访,我认识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我们可以从大学教育的视角传达创新之要义。 这些学员,每一个人不仅代表自己,更是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迎合时代需求,而在学习培训之后,又能真正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实在是很有意义的抓手。

青年报:这项工作,未来还将如何实施? 孙捷: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研培班还没开,但我相信很快会启动。我希望,除了在设计创新、思维上的改变之外,还可以让学员们尝试更多的跨界。 我们并不奢求研培班的“速成效应”,让每个学员都变成一个设计大师或变成一个创业者。但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在知识、思维的启发上,带给他们一个新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到创造力会带来无限可能性。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20-10/07/A08/20201007A08_pdf.pdf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