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四史”在校园,我是讲解员|听同济学子为你讲述南浦大桥的故事
来源:
时间:2020-09-01 浏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每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资源。最近,团市委“四史”在校园项目《“四史”微团课|同济大学:南浦大桥——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开端》登上了学习强国上海平台,微团课的出镜主讲人是一名90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文津。进入新学年,这样的学生讲解员,将由点及面,在申城多所中学、大学里铺开,将“四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
校园里的“四史”学习资源触手可及
南浦大桥的建成与上海的一所高校有着深厚渊源。
上世纪80年代,就南浦大桥要不要请外国人来建设的问题,曾经争论了很久。1987年8月18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项海帆教授提笔,向时任上海市市长写信吁请自主建设南浦大桥。很快便得到了亲笔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至多请个把美籍华人当当顾问,如林同炎”。1988年12月,上海南浦大桥正式开工建设,选型方案采用同济大学提出的“叠合梁斜拉桥”,建设全过程高度自主,除了钢梁钢板和拉索钢丝是进口的,其余建材全部国产……
对着镜头,娓娓讲述这一切的正是张文津。他不仅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同济大学时代声音青年讲师。“我从‘同舟共济——岁月留存的同济基因’的板块切入,口述这段历史。另一方面,我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众多中国土木工程工作者、同济精神传承者之一,讲述历史时,我深感自豪。”
为了当好“讲解员”,张文津查阅了南浦大桥的相关建设资料,梳理南浦大桥从可行性分析到设计再到施工的历史脉络,并重新认识了南浦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界的历史地位。同时,他查阅了很多校史,了解同济人在南浦大桥建设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了解从决策到设计再到施工过程中,前辈们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相关困难。
在他看来,这亦是自己学习改革开放史,将专业历史、同济历史与“四史”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次契机,了解在当时环境下,南浦大桥自主建设的社会意义以及大桥顺利建成的历史意义。
张文津感触最深的细节是,中国人有能力自主建设南浦大桥。“这既是中国土木工程工作者的实力和自信,也是同济土木人不甘落后、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情怀与担当,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精神最直接的写照!”
用青年的眼睛洞悉时代风貌
在张文津看来,口述历史,用青年的眼睛洞悉时代风貌,用青年的力量凝聚社会使命,是传承红色历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内核、激励广大学子奋进的新方法,有主题、成体系、显成效,能够让口述者切身思悟历史,聆听者直观接受教育,形式生动、内容具体,同时,有助于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广大学子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目前,这堂“四史”微团课除了登陆学习强国上海平台外,现阶段,还在市、校两级相关团学组织的官微上进行宣传报道,如“团在校园 上海学联”“青春同济”等。
对此,同济大学团委表示,同济时代声音传播社正在围绕“青年声音——树立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白衣执甲——走近最美同济逆行者”“勇担使命——脱贫攻坚中的同济力量”“同舟共济——岁月留存的同济基因”“学者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等五大主题,优选更多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法,形成一系列“时代声音”团课课程包,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讲师,将同济大学的建设发展历史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讲好同济故事,引领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首批129所学校的150余项品牌项目一键搜索
记者从团市委获悉,“四史”中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对青年政治引领的丰富元素,是对青年政治引领的最鲜活的教科书。由团市委推出的上海共青团“四史”在校园红色地图已于暑假前上线。点开“团在校园 上海学联”微信公众号进入地图页面,首批129所学校的150余项品牌项目都能“一键搜索”,其中,有聚焦党史项目、新中国史项目、改革开放史项目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项目。
在此基础上,以“‘四史’在校园,我是讲解员”为主题的“四史”微团课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校史文化,制作红色校史影像,通过历史重现、影像重构、声画重塑等方式,呈现在青年学子的面前。
目前,除了《“四史”微团课|同济大学:南浦大桥——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开端》,上海市松江二中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团员青年们带来的第一期微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云间华章》也已播出。
对此,团市委介绍,这150余各项目将分别以校史志愿讲解团、校史系列课程、校史剧、校史宣传影像等形式演绎,将为青年学生的“四史”学习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0/09/01/15989438701315232776.html?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