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跨越“代沟”的桥梁 ——桥梁专家李国豪院士谈为学与为人

来源:   时间:2003-04-03  浏览:
4月的上海,春天伴随着和煦的暖风、怡人的花香悄然而至。在这样灿烂美好、朝气蓬勃的季节里,我国著名的桥梁力学专家、两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迎来了他的90华诞。李国豪教授一生都在研究桥梁问题,同时也在架设跨越“代沟”的桥梁,为莘莘学子如何为学、为人提供了极其有益的指导。
终身铸辉煌
1913年的春天,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被称为“客家之都”的梅县。年仅16岁时,他来到了上海的同济大学。“鸿鹄高飞,一举千里。”1938年秋天,为了学到更多的本领报效祖国,他又冒着二战的硝烟远赴德国留学深造。1940年,李国豪的高水平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次理论(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在德国的《钢结构》杂志上发表,德国桥梁工程界为之轰动,并称他为“悬索桥李”。
从那时开始,李国豪教授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桥梁结构理论的开拓者。上世纪50年代,他先后担任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1955年和1994年先后被推选为首批中科院院士和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1987年被授予“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因为他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影响,先后被授予德国歌德学院的歌德勋章和联邦德国的大十字勋章……至今,国内外的同行都普遍承认,中国桥梁界能够自己建造任何形式的大桥,是与李国豪教授的终身贡献密不可分的。
遇难勿苟免
“遇难勿苟免”,这是李国豪教授终身信奉的一条人生准则。他认为,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文革期间,一切科研活动都被迫停止了,李国豪还受到了严酷的身心摧残。然而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还在家中靠最简单的工具偷偷进行科研工作。当时有一种手摇式计算器,每算几次就要用手柄摇上一会,虽然笨重但很实用。李国豪为了科研到商店去购买这种计算器,服务员非常诧异:这种时候居然还有人来买这样贵重的仪器。
在被隔离审查后,李国豪甚至利用报纸的边角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晃动问题。为了研究桥梁的受力,在没有可用材料情况下,他到处理品市场购买了赛璐璐产品,自己加热制成桥梁结构进行力学分析。
身正永为范
李国豪教授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每年的开学典礼,李老总要亲身参加,并深切勉励学子:大学里要做两件事,学做人和做学问。
文革结束后,李国豪教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他以极大的勇气,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又高瞻远瞩实现了学校的两个转变:从工科学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向国际性大学转变。自此以后,同济大学重新崛起,有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宝钢工程面临下马境遇,以李国豪为首的顾问委员们经过科学论证,坚决主张继续建设,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战略眼光。
为学先正身,这是李国豪教授一贯的主张。他说,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是两代人,两代人之间自然有代沟。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桥梁问题,在两代人的心灵之间也应该架设一座相通的桥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他在教育子女和学生的时候,都是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在他的倡导下,同济大学将人格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在不久前,他还欣然为学校新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同济青年社会发展研习院”题写牌名。在李国豪教授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和桥梁界的杰出科学家。

文汇报2003.04.03 版次:1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