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博导热挤官道”,“学而优”后应该做什么?

来源:   时间:2003-03-17  浏览:
  几个“博导”竞争一个副处,高级研究员争当科长,研究生考公务员热……据《羊城晚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李晓方在一份建议中抛出了一个新鲜话题:怎样才能构筑多条通畅的“人才轨道”,让专业人才别都往“官道”上挤。

  李晓方不失尖锐地指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出一个诺贝尔奖?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稳定而畅通的“人才轨道”,许多人才一旦有点名堂就会走“官道”,因为官道是目前看得到的最为光明畅通的“单行道”,掌握着一切资源的控制权。李晓方形象地说:“如果只有一条轨道最好走,所有列车争着一条道,势必难以调度。”


  学优则仕,曾为传统。中国从汉朝开始开科取士,贯彻落实孔子他老人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


  当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安排有学问的人成为政治精英,自有其合理有效的一面。


  在最近20年来的改革中,一批批学术人才纷纷走上管理岗位,学者型、专家型领导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在政坛上,对社会生活的理性化、民主化推进发挥了有益的作用。而且,随着全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各地引进使用高学历人才、高知分子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去年,国内有几个城市的政府部门甚至出台政策规定:取得博士学位可直接被任命为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可谓“学而优则仕”的现代版。


  但是,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学而优者,不要说现代高新技术,就是古文字、考古这些看似与国计民生没有直接关联的领域,也需要有一批优秀人才专心致志。而且,人才有别,学有专攻,绝不是所有教授、学者都可以从政做官的,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不一定能当好文化局长,一个建筑学教授也不一定能当好建设厅长。一些“学而优”者,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可能与公共事务管理有相当距离,所以很好的专家与合格的官员是两回事。事实上,也确有一些优秀的学者并不能称职地担负领导工作,既荒废了专业,又没有高效工作,实际上是人才浪费。如果做官还继续是惟一的人才认证标志,学优是做官的“终南捷径”,专家们就不可能跳出这个怪圈。


  两会代表呼吁莫逼专家都做官,有理。要医制度之疾,还得从制度入手。第一,建立与现代社会多元结构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学而优,意味着具备某种能力和专长,可为仕,可从商,可治学,可悠游天下,多元化的社会应该能够给每个人提供可以选择的适合空间和值得选择的理由;第二,以职位与能力的匹配原则严格选拔官员。人才使用,最佳境界是合适的职位用合适的人,而如果此人恰好在该领域又是“学而优”,自然再好不过了。


  摘自《工人日报》(J-0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