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小城市“三戒”

来源:   时间:2002-12-25  浏览:

到2050年,我国中小城市将突破2000座。发展中小城市,就是夯实城市结构中的座基和中坚。
不久前,在上海召开了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2会议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新思路研讨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会聚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对中小城市发展作了专题研讨。

一戒“千城一面”

“中国硅谷”、“制造业基地”甚至“区域性中心城市”等等,这是不少中小城市争相炫耀的发展目标。而这种种定位,正将它们发展进程中的“败笔”暴露无遗。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千城一面”,使许多有着丰富内涵的城市个性丧失殆尽。
专家认为,任何一个级别城市的诞生,不仅要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更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海着力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其开埠之初万商云集的历史不无关联;吴江盛泽立志“绸都”,也是与其数千年的丝绸文化一脉相承……脱离实际的高定位,必将导致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的结果,是留下一大批不能带来预期效益的“政绩工程”、“景观工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脱离实际的高定位还将引发城市之间的无序攀比。中小城市不必求区域头牌、全能冠军。各就各位,合理搭配,才能在城市群落中兴起。准确定位,方能为城市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建议:“中小城市不要在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上好大求全,而要在产业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下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在长江三角洲,上海的龙头地位巍巍形成,周边的中小城市在接受辐射中调整产业,谋求发展。它们共同的经验就是避免雷同,潜力无穷!

二戒“城市空壳”

不容讳言,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造城热”,曾造就了一些空壳化城市。何谓空壳化城市?专家们尖锐地回答道:“有城没人,有城没企业,有城没产业!”
避免空壳化,根本上还在于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华东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曾刚从产业层面将我国的中小城市分为资源型、综合型和辅助型三类。他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多数中小城市都属于辅助型城市,应在接受大城市辐射基础上,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避免产业空壳化带来的城市空壳化。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也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开出了三帖“良方”:瞄准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梯度转移,诱导其向自己扩散;回应大城市的巨大向心力,力争成为以大城市为目的地的投资者、旅游者的“二级市场”;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城市之间的对接。
避免空壳化,首先要使城市建设与本地人口、产业相符。今年湖州拆除了5万平米旧房,没有头脑发热再建5万平米的广场,而是根据其市区只有35万人口的现状,建了2万平米广场,不求大而求合适,节约了大笔资金和土地。湖州的城市规划成为建设部向全国推广的十个范本之一。

三戒“重建轻管”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这一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之谈,眼下被不少地方抛置脑后。有的中小城市也追求大广场、景观大道、大公园等“三大件”,而对城市的”软件“管理却漫不经心,结果“三大件”往往成为集污纳垢之所。
“联合国最适合居住城市”排名显示,拔头筹的往往是那些规模适中、城市生态良好的城市。中国城市发展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铁臻、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都指出,“要经济繁荣,也要城市生态”,而“经济繁荣,生态舒适,两者的实现必须依托有效城市管理”。中小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创造一个吸引居住者、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最佳居住地”。
上舞台穿“行头”不是难事,唱戏增加“嚼头”却不易。中小城市管理既要敢于先声夺人,尝试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城市管理方法,也要善于后发制人,在迎头赶上的过程中,力避大城市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走过的弯路。昆山市将ISO9001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导入城市管理,将“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府”建设纳入城市信息化进程,超越式城市管理的理念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推崇,值得其它中小城市借鉴。


《解放日报》 2002年12月23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