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贫困学子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来源:   时间:2005-07-22  浏览:

上海高校物质、心理双管齐下构建解困大平台

  文/本报记者谢海阳

  华东政法学院近日在松江校区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情况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在对这部分特殊群体进行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应当满怀热情地给予心灵慰藉,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培养健全人格。

  自信不足带来更多烦恼

  华政在校学生的绝大多数都来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但经济困难的学生仍然占有相当比例。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有17.17%,2.2%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与此相应的是有19%的学生每月消费在300元以下,仅能维持最基本的伙食标准,远低于全校536元的平均值。

  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常常自信心不足,在心理上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调查显示,他们常常只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普通话不标准,缺乏计算机知识和现代都市生活经验等,而长期的自卑和压抑又使他们的内心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在调查中,有11.7%的学生表示“经常”甚至“总是”担心被同学嘲笑,害怕别人的同情和怜悯;26.8%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与大城市同学交流时会故意掩饰自己,生怕成为别人的笑柄。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也使他们容易碰到更多的挫折。

  周遭压力增加心理负担

  在所有有关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项目中,关于周遭压力的反映最为突出,有32.5%的同学对于“身边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心里很不舒服,还感到一种压力”。他们表示,他们深知自己父母的艰辛,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进入大学之后就业形势的严峻等等又为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对前途的迷茫更为担忧。

  有关专家指出,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灵深处的挫折感容易诱发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对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有些人因此而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针对性教育维护心理健康

  华政学生处专职心理教师金蓓蓓认为,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仅仅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因此,学校除了物质帮困之外,还必须有针对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精神和心理的困境。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室副主任张麒介绍说,该校在通过学生辅导员做好困难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室还对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重点予以关照,通过科学的疏导工作,使一些因心理疾患而可能导致的问题消弭于无形。

  同济大学注重把解决贫困学生的切身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该校今年将全校45名最困难的学生列入贫困生职业援助计划,指派专人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工作,帮助这些同学全部顺利就业。来自广西山区的贫困学生小张身高只有1.47米,一直担心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极大。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几经周折,最终为他落实了就业岗位。告别学校时,小张连声感谢学校帮他恢复了生活的勇气。

  贫困学生三大不适应

  (1)学习不适应。一些贫困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进大学后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方法一时难以适应;(2)文化不适应。很多困难学生习惯比较自我,与城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格格不入;(3)心理不适应。不少贫困生会有不平衡心理,以至有16.9%的学生“对家庭富裕同学有忌妒心”,有8.7%的同学“害怕出去兼职被人知道”

        2005年07月22日文汇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