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如今成了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新民科学咖啡馆第三期活动中,有关专家呼吁让科技多与食品安全“牵手”——科技当“保安”百姓“食”无忧
“请问厉教授家里吃的是什么米?什么油?家里的菜是在菜场买还是在超市买?”新民科学咖啡馆昨晚第三度“开张”,读者们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既多又仔细,且极具针对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品,似乎成了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食品安全是否应该与科学技术建设更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重新赢得大众的充分信任?
食品安全全新概念
“我们已进入食品安全时代。”这是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厉曙光教授昨晚的开场白。在他看来,食品安全无疑是个综合概念,它要在食品来源、生产、制造至最后被人摄取的一切阶段中,防止各种“食源性疾病”。这是一项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机构设置、强化或调整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
对广大老百姓而言,食品安全其实是一个新名词。如何抵御农药残留?怎样建立有害监测体系?哪些物质可能致癌?如今人们对食品从田头到餐桌有许多疑问需要解答。
科技运用曲折发展
多年前被广泛运用的杀虫剂DDT,其发明者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但科学家最后发现DDT对生态环境破坏力极大。
我国用毒性较小、半衰期(浓度降低一般所需的时间)只有几周到几月的有机磷农药替代DDT等有机氯农药,经过几代改良后,有机磷农药已具备同DDT一样高效的杀虫功能。但后来,像甲氨磷这类有机磷农药又被证明对人体有害。现在提倡对害虫高效、对人体低毒的生物农药,但其功能还有缺陷——两三天过去,虫是死了,菜叶也被啃得差不多了,这个问题还需要依赖科技进步来解决。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察处处长程国举例说,“金华火腿加敌敌畏”事件是因为供不应求而触发的——过去火腿都是冬天腌,现在为提高产量,夏天也要腌,就碰到了保鲜问题。但事实上,著名的意大利火腿,销量是金华火腿的几百倍,但它却没有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它运用了科技力量,把室温控制在10℃以下。
科技投入大势所趋
食品安全若想和科学技术成为“手牵手”的好朋友,科技投入就像“左手”,科学普及好比“右手”,而“牵线搭桥”自然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运用科学手段主动干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用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软件,GAP、GSP等管理体系来跟踪农作物从种子到上柜台商品的全过程,并在农贸批发市场采取“快速检测”的方法,将残留农药超标的农产品拒之门外。但目前,我国同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仅有15%左右,每每有新的有毒化合物出现,便只能处于被动局面。更多的科技投入是大势所趋。
董纯蕾;马丹 2005.07.19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