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做当代郑和向大洋进发

来源:   时间:2005-07-06  浏览:

   暑夜漫话海洋,引发了一波智慧的“浪潮”。汪品先院士在第二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提出:“是考虑中国海洋定位的时候了”——

  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深度撞击”上,第二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昨晚却在陕西南路上的星巴克红房子店内热烈讨论大海的故事。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科学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一语道出玄机:“其实,人类对洋底的了解远远不如月球,甚至不及火星和金星。”

    人类涉海未深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然而600年过去了,我们对大海的真性情又了解多少?汪院士介绍,4000米深的海底也有惊心动魄的深海风暴和洋底浊流,2.5亿年前的活细菌可以“万寿无疆”地活到今天。全球洋底的生物有1000万多种,洋底以下的微生物量相当于地球表层生物圈的1/10,深海生物基因大有可为。当甲烷分子被水分子锁住,它便成了大有前景的“可燃冰”,其总量可能是目前所用的化石能源总量的2倍还不止。

    海洋崇尚高科技

    新的海上国际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之争。近年来,日本新建的57000吨“地球号”大洋钻探船已经下水,韩国在东海造起世界上最大的无人观测站,美国正在推行“海王星计划”——试图在洋底安装各类传感器,用光纤联网,将来可实现“人在办公室,海底状况尽在掌握”。

    相比之下,中国至今没有专门、系统的海洋科研计划。

    郑和航海比哥伦布早了90年,无论从船队规模还是航程而言,都远远胜过后者。但此后,中国的海洋事业落后了。现在我们还能迎头赶上吗?汪品先院士分析说,与古希腊相比,华夏文明对海洋一直不够重视。“现在,是考虑中国海洋定位,制定长远规划的时候了!”

    上海“扬帆出海”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中,哪几个有望成为海洋研究基地?青岛、珠三角和长三角都是热门候选地区。汪品先笑言:“如果让我来‘算命’的话,我预计长三角会赢。”原因是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强有力的高科技支撑。

    汪院士对上海寄予厚望:上海的海洋研究不要局限在海岸线,要抓住长江口和深海两大研究重点。上海交大、华师大和同济有海洋研究不同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与海事大学、水产大学结成联盟,在海洋研究中尽显海派文化。“如果把我国的海岸线比作一张弓的话,上海便处于中心位置。上海应尽早为其海洋研究定位,尽快‘扬帆出海’。” 

    新民科学咖啡馆妙语录

    中国加入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就好比国家给我们买了门票,接下来就该我们好好演出一场戏了,要让演出价值超过票价!

    从事海洋研究,无疑需要海洋胸怀和海洋精神。

                              ——汪品先

          2005-07-05 作者:董纯蕾;马丹 来源: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