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以来,一条新闻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一位名牌 大学的研究生竟然休学一年,当上了校内的垃圾王。是找到了创业捷径?还是昏了头?抑或是有意炒作?本版特约请沪上作者对这位另类垃圾王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上海滩,高志军就像6月里的一把火,人气颇旺。为什么旺?因为休学。为什么休学?为了回收垃圾。这就奇了,读着同济大学最有名的土木工程专业,却为了几个小钱而耽误学业,而且做的是一件“没面子”的事。难怪有些不知情的学生猜测:高志军一定是成绩不好,才出此下策的。
其实,高志军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要休学当“垃圾王”呢?6月25日,笔者采访了高志军,了解到此事的前前后后。
工作三年矢志考研
31岁的高志军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有一个大他3岁的姐姐。姐弟俩从小学习成绩都不错,可因为家境贫寒,姐姐高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1992年,成绩优秀的高志军被保送进了中国矿业大学,学矿井专业。1996年,他本科毕业后回到盐城,在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两年后,他被派往上海,从事工程监理工作。
高志军原本想在这个公司一直做下去的,可是3年前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使他深受刺激:有的同学成了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有的已经出国深造,唯有自己“碌碌无为”。于是,他萌发了通过技术移民去新加坡的念头。不料在办移民手续时,新加坡方面认为他所毕业的大学没有名气,这让他沮丧不已。
为了谋得一张有名气的大学文凭,高志军辞去工作,回到阜宁县老家,闭门攻读,准备来年报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一年,高志军过得相当艰苦,在这个小县城里,很难买到复习资料,而且要找个请教问题的人也很难。父亲劝他:“算了吧,你都28岁了,也该找个对象成家了。你看,你姐姐的儿子已经6岁,明年都要上小学了。”然而,那时的高志军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靠读书出人头地,他坚定地对父亲说:“我一定要先立业,后成家!”
经过一年苦读,高志军的梦想终得实现:经过初试和复试,他以综合排名第八的名次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2003年9月,高志军告别父母,来到同济大学读学制二年半的研究生。
2004年初,高志军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来自河北的年轻女孩,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了情网。这位姑娘在上海设计院工作,长得十分斯文秀气。那年春节,高志军带着她回老家拜见父母,父母对她十分满意。两人约定,等高志军毕业的时候就结婚。
在校研究生情定垃圾
2005年2月,高志军回老家过年,得知舅舅正打算去上海浦东开废品回收公司,当舅舅问他知道哪里有废品资源时,高志军脱口相告:在大学校园里,废品资源再丰富不过了。仅他所在的同济大学,在校学生就有6万多人,每天光喝空的饮料瓶就堆积如山。而每到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生丢弃的书籍几卡车都装不完。舅舅听他这么一介绍,连忙对他说:“这可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一般回收废品的利润高达30%,不可小视啊!”
寒假一结束,高志军就带着舅舅到同济大学去“考察”。初步匡算下来,如果在校园内回收垃圾,一年少说也能赚个三四十万元。高志军被这个数字震惊了,他知道,学校请了专人来回收废品,那些人每年只交给学校极少的管理费,外加为几十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如果自己将学校的废品回收这码事接下来,不仅自己能获利,还能解决更多贫困学生的午餐问题!
高志军越想越觉得这条路行得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未婚妻,可她一听就反对道:“你想当‘垃圾王’?别忘了,你可是堂堂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研究生啊!去做那样的事情,还不被人笑死?”高志军却说:“这是正常的创业,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而且,学校也鼓励在校学生创业……”
在高志军的坚持下,未婚妻不再反对他的计划了。随后,高志军向学校创业协会谈了自己的设想:他打算用赚来的钱在第一年里资助50名贫困学生用餐,每人每月300元。除去寒暑假的两个月,以10个月计算,每人每年3000元,一年将支付15万元用于资助50名贫困生。
雄心勃勃的高志军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这一创业计划受到了冷遇。可他并不气馁,直接给校长发了一封邮件,阐述了自己的设想,谁知,正在他焦急地等待回复时,电脑出现了故障,邮件被退了回来。一般的在校学生也许没有勇气直接去找校长面谈,可高志军毕竟在社会上“混”过几年,他竟然直接闯进了校长办公室。
由于校长外出,校办公室负责人詹萌老师接待了高志军。高志军向詹老师坦陈了自己的设想,并提出想休学一年,以便全面展开回收学校废品这一工作。詹萌对他的设想大为赞赏,在她看来,一名在校学生,想到用回收废品的方式创业已是不易,凭此来资助贫困生,更不简单。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让像高志军这样高素质的学生在校园内回收废品,也不会造成废品的二次污染,有利于环保。于是她当即拍板,让高志军写一份创业规划,以便有关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
高志军心里清楚,这说到底是一次商业运作,能不能做大做强,还是需要先做一番调查的。在进行了半个月的市场调查后,高志军将一封信摆在校长的办公桌上:
“尊敬的校长:您好!我叫高志军,是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结构所2003级研究生。当我看到学校后勤集团为在校几十名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时,非常心酸。现在读大学费用的高昂已经超出很多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我家邻居就是把房子卖掉了,才给儿子准备好了4年的读书费用。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名学子,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我们的同学。我的条件很简单,就是现在同济大学的生活垃圾归我来处理,现在同济后勤集团有私人承包了1个废品收购站,他交给后勤集团多少钱,我也交多少,另外我还将资助100名贫困学生……”
高志军的大胆设想得到校领导肯定,连忙叫他去学校资产管理处洽谈。经论证,高志军的确有能力每年从回收废品中赢利30多万元。4月26日,学校与高志军签订了承包协议书。
然而,高志军的父母却对儿子的决定十分不理解:一个在校研究生要休学当“垃圾王”,这说出去像话吗?他们一直以儿子考上研究生为荣,认为儿子终于有出息了,可他怎么会想到去当“垃圾王”呢?高志军告诉他们,他在为学校服务的同时,每年也有近10万元的利润,何乐而不为?父母见劝说无效,只得听之任之。
校园“垃圾王”前途如何
5月1日,高志军从老家招来了5位亲戚,由他出任业务经理的“同济大学校内废品回收站”就此开张了。很快,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校内产生了不同反响:有的同学对高志军冲破传统观念当“垃圾王”的勇气十分佩服,但也有同学对他的选择不太理解。在他们看来,高志军成绩优秀,只要咬咬牙,坚持一年半就毕业了,凭着这么好的专业,不愁找不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议论并没有改变高志军的想法,他认准了回收废品的巨大商机,他甚至打算将同济大学的废品回收市场做起来以后,再将业务的触角延伸到上海的其他高校,这样,他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也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生。
上任业务经理后,每当高志军到学生宿舍楼去回收废品,总会有些管理员阿姨用不解的眼光看着他。私底下,她们有时还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我的儿子像他这样,我肯定不认他了!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又送进了大学,怎么能正事不干,竟然去回收垃圾呢!”高志军无法阻止别人议论,所以总是一笑了之。因为他心里清楚,尽快开展业务才是第一位的,按照30%的利润,他每天必须回收2000元的废品,这样才能保证600元的利润,也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完成第一年15万元利润的目标。
第一个月,高志军艰难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原先那批废品回收人员还没有撤走,高志军的做法显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有人为了发泄不满,故意把大便扔在回收站的场地上。高志军请来帮忙的5位亲戚十分气愤,立刻要去评理。可高志军却说:“谁都不准去!”高志军毕竟受过高等教育,他知道这是“利益再分配”的开始,暂时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6月是毕业生处理“旧货”的高峰时间,有一天,高志军接到某宿舍同学的电话后,带着5位亲戚前去学生楼回收书籍。本来他已经和宿舍的同学谈好了,每公斤0.9元钱,不料,原先负责垃圾回收的人员却喊出了“每公斤1元”的价格,生意立刻就被他们抢去了。5位亲戚着急了,眼看着学校就快放假了,暑假期间是回收废品的淡季,到了明年2月,如何拿得出15万元啊?面对质疑,高志军说:“你们不要着急,我相信学校会协调好的。”
高志军休学一年研究生当“垃圾王”的事情传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要求采访高志军的电话不断,其中还包括央视和台湾TVBS。高志军一一向他们解释,他说,他是在挑战学校废品回收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从学校的垃圾堆里寻找“黄金”,同时也为了资助贫困大学生免费用餐。没想到,这在全国高校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起了媒体更大的兴趣,东方电视台当即赶到同济大学进行了采访。面对媒体,高志军说,他目前的业务只是将校内的各种可再次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分类,再销售给相关企业,同时自己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处理。同时,他也坦言,虽然目前他手下只有5个工作人员,可是他有信心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做上海废品回收行业的龙头老大。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高志军休学当“垃圾王”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虽然其对传统的做法是一种挑战,但这样的事是否需要一个优秀的在校研究生休学去做呢?对此,学校资产管理处的张静芳老师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是以往大家没有想到的,也没有学生提出愿意做,不过对于高志军的选择,学校还是支持的,毕竟创业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收废品也会闯出一番新天地,学校会尽力给他提供帮助。
2005-07-03 长江日报 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