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呼唤中国的“海上大学”

来源:   时间:2005-05-27  浏览:

“马利翁·德弗莱”号科考船首次驶进上海港,同济研究生随船实践收获良多发感慨——

呼唤中国的“海上大学”

昨天,全球最大的科考船之一——法国“马利翁·德弗莱”号首次驶进上海港,中法两国合作举行的从新加坡到上海的航程也暂告一段落。

7名同济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在结束了15天的科考旅程后感慨:“海上实践的机会太难得,希望今后多一些读‘海上大学’的机会。”

采集到南海最长“泥柱”

深蓝色的船体停在黄浦江上,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从深海海底采集巨型沉积柱状样品的科考船。此次考察活动从514日开始,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工作,两国科考人员在南沙海域、东沙海域、南海西部的8个站点取得了15个沉积柱状样,其中包括45米长的南海迄今最长的沉积柱状样。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一直随船工作,他告诉记者,这条船拥有全球独有的海上取样尖端设备,这次取得的巨型沉积柱状样是研究季风气候变化的最佳材料。由于采集的沉积柱状物比较巨大,可供多种项目同时分析所用。今后,中法双方实验室将对样品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低纬海区在全球气候演变中的作用。

“海上大学”提供实践机会

7名研究生有幸随船工作,汪品先把这样的航程称为学生的“海上大学”,海上的现场勘探、实验、讨论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汪院士也在船上为自己的研究生上了生动的几堂课。

没有随船的同济海洋学院的100多名学生昨天登船参观,各种仪器设备让硕士生常远流连忘返,“以前都是从照片上看到这艘船,现在可以零距离接触实物。”他告诉记者,相比来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有很多这样的实习机会,“我们只在实验室看到采集到的样品,如果能够亲身体验采集过程,对科学研究大有益处。”汪品先也提到,中国科考船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设备和功能上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0050527  文汇报  /本报记者李雪林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