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消息传来,我所在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广大师生无不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地区性城际轨道交通,在国外称为RegionalRailSystem,即地区轨道系统,是指在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间的公交化的便捷、快速、大运量的客运轨道交通系统。
1957年国外学者提出“大都市经济带”的概念以来,大都市经济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各城市间的互补功能,必需突破行政区划的羁绊,对区域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在不远的将来,大型企业可根据城市功能分工及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把部分工厂或各车间分设在不同城市。有了快速、便捷的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中城市间会产生“同城效应”,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还能做到工作和居住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选择自由度。
地区轨道交通的发展与“一日交流圈”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1987年,在第4次日本全国规划中,日本将建立全国性的“一日交流圈”作为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即全国各主要城市间的流动所需时间在3小时以内。“一日交流圈”业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要圈域范围。因为它反映了市场交易成本上的一次突变:如果办事后不能当日返回就不得不付出一定的额外成本,如住宿费用、外出人员不能回家的心理成本等。
地区轨道交通按其功能可以分为若干个圈域:为城市群中的居民提供上下班通勤服务的生活圈;提供公务、商务服务的工作圈;提供休闲、旅游服务的旅游圈。其客流相对固定;距离也比较短,最远距离一般在300公里左右,一次出行不会超过2-3小时。
例如,在我们课题组提出的“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中,网络总长为2200公里。根据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和经济发展轴的分布,线网可以由地区干线、次干线和支线三个层次构成:干线为沪宁线、沪杭甬线;次干线为宁杭线、宁启(东)线、沿海南北线(上海至宁波与上海至启东)线以及(南)通苏(州)嘉(兴)绍(兴)线;支线为联络线,通向其他中小城市与旅游胜地。列车运营速度也相应分为三个层次:中心城市间直达列车为每小时200公里;中途停靠部分站点的列车为每小时140-160公里,站站停靠的列车为每小时100公里。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地区性轨道交通一定会有较大发展。尤其是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通过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使整个长三角活起来;同时也可以使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间产生“同城效应”,使上海世博会能得到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有力支持。各有关地区和部门宜尽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进行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体制的探索创新。
此外,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发展地区性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全面整合交通资源,调动铁路和地方的积极性,由地方政府与铁道部协调一致建设和管理地区城际轨道交通。我国高速公路之所以能够取得跨越式的发展,除了高速公路本身的行业优势条件外,地方积极性空前高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未来的区域交通,将是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节约型的综合交通系统。交通资源的消耗有生存型、小康型和奢侈型三种模式。中国不能学美国的奢侈型,美国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和飞机,在这种模式下,美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4%,却消耗了全世界石油的27%。小康型的交通模式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运输体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同样的客运能力,轨道交通占用的土地仅是高速公路的1/8;轨道交通主要使用电能,无尾气污染,对环境友好。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铁路除一部分是干线外,大部分是地区性铁路网。如东京到周围的城市,就有很多条快速轨道线,来往十分方便。因此东京的很多上班族都居住在周围的小城市,每天利用轨道交通上下班,通勤距离达50公里。大东京圈共有铁路2246.4公里,其中普通铁路(Or-dinaryRailway)占82.2%;地铁276.2公里,仅占12.3%。可见发展地区性轨道交通并非只有地铁一种制式,降低造价的空间是很大的。
各中心城市的对外交通有一个接口问题。例如,根据目前的高速公路规划,江苏和浙江进上海共有56车道,而在日本周边地区进东京的公路还不到30车道。凸显了其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公路发展的一大优点是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回收期短。轨道交通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优势,因此发展轨道交通必需解决好融资这一瓶颈问题,一定要实行投资多元化。
从长远看,中国将迅速扭转轨道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如果说,高速公路要加倍发展(中国公路的通车里程有185万公里,高速公路规划将从目前的3万公里达到8.2万公里,与世界第一的美国的8.8万公里接近),那么,铁路就要有2倍甚至3倍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网络,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者孙章,系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
《东方早报》 20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