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明挂帅的上海体操队,在国内绝对还属于默默无闻的一支队伍。然而就在这支体操队的背后,却有一个极其强大的科技团队在支撑着他们。如今身为上海体操中心特聘教授的郭俊人,是同济大学的退休教授,专门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海体操队宿舍三楼一个普通房间里,郭俊人率领他的队伍、以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上海体操队提供技术支持,因为这个实验室的存在,我们有理由对上海体操队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把“好的感觉”变成数字
上海体操队宿舍楼三楼一个普通房间,体操队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所在地。无数仪器、忙碌的研究人员。牵头人郭俊人是生物力学方面的权威,此外还有一名计算机方面的教授和一名影像处理专家,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各个学科的博士,硕士生很难迈进这个门槛。幕后团队走向前台
这样一支研究队伍长期在幕后工作,他们引起业内人士关注,还是因为上海体操队发生的变化。
今年5月苏州全国体操锦标赛,上海体操队只拿到一枚铜牌,其他项目连决赛都无人能进。而到了10月杭州全国体操冠军赛,上海体操队不仅拿到一枚金牌,在十个项目比赛中有八人进入决赛。专业人士对这支科研团队的评价是:他们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全国更是先进的。据说国家体操队最近还打算请这支研究队伍到北京讲课。
把一切动作变成数据
这样一支高科技含量的团队,他们到底研究的是什么?他们的研究成果又怎样运用到训练和比赛中?
实验室成员想了半天,用尽可能简单的话解释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找到潜在规律,再运用到日常训练中,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水平,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以体操为例,郭教授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世界上最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像资料拿来分析,找出动作的规律——包括起跳时的角度、用力程度、在接触器械过程中,推手的角度和力度。根据不同类型的动作,得出不同规律,然后运用到上海体操队队员的训练中,在做同样动作时,要求每个队员尽可能按照最标准的角度和力度进行,与标准动作越接近,动作成功率自然越高,当然成绩就出来了。
让规律代替“师傅的经验”
按照郭教授的说法,通过科学分析,他们可以将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应该哪块肌肉先发力,哪块后发力;哪块肌肉多发力,哪块肌肉少发力,都用数据分析出来。这些数据直接运用到训练指导中,比以往略显空洞的“师傅的经验”更有说服力。对于队员来说,按照数字化的动作反复练习,可以形成好的动作习惯,成功率自然会提高。
郭教授还拿李小鹏的跳马动作举例,他的助跑、起跳、推手都是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只要找到一种“好的感觉”,肯定会成功了。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必然导致后面的失误。雅典奥运会跳马比赛,李小鹏就是在助跑步点上出现问题,以致于后面起跳角度力度、推手角度都没能找到“好的感觉”,落地失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体操教授”郭俊人:终于能为体操做点事
如今身为上海体操中心特聘教授的郭俊人,是同济大学的退休教授,专门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离开学校投身体育界,在他看来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曾是刘翔技术顾问
郭俊人教授的前一个身份,是刘翔技术顾问。雅典奥运会前,他担任刘翔技术科研组上海课题组组长,专门为刘翔做生物电——肌电测试,并把技术结果交北京汇总。
8月雅典奥运会结束后,郭教授来到上海体操中心,成立了这个“生物力学实验室”,致力于生物力学与体操的结合。之所以选择体操,他说是缘于对体操的热爱。原来,他也是体操运动员出身,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操专业,当过运动员,也做过教练。把生物力学应用于体操运动,一直他的心愿。
郭教授说,与刘翔课题相比,如今这个实验室的工作要复杂得多。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运动力学与田径的结合,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积累,现在想研究体操,肯定会更加困难。
与杨明明一拍即合
虽然一直想为上海体操做点事,但郭俊人此前一直没有找到太好的机会,直到杨明明回到上海。
那是2003年底的事情,郭教授听说上海体操队总教练杨明明正在寻找生物力学专家,打算建立一支科研队伍,于是就来到体操中心毛遂自荐。他还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体操馆楼上的一间办公室里,他和杨明明一见如故,在对科研和训练结合方面的认识惊人一致,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没过多久,杨明明又来到同济大学,参观了郭教授的实验室,看到了研究成果,合作的信心更加坚定,就这样诞生了如今这个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这个实验室筹备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终于在今年8月6日正式成立,郭教授与他的搭档们每周二、四、六都要来到体操中心工作。目前,经过了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积累,三次国内大型比赛的全程跟踪,实验室里的数据和成果越来越丰富,有些优秀运动员的资料和分析报告,国家队方面还要跟他们借用。
科训结合立竿见影
郭俊人教授介绍说,以跳马为例,上板、起跳到落地,只有一秒半的时间,人的肉眼只能留下一个短暂的印象。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这短暂的瞬间记录下来,然后再现出来,并进行分析,让训练有个科学的依据。通过这个方法让队员自己跟自己比较,自己跟优秀运动员比较,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郭教授说:“这种方法出成绩很快,这几个月上海体操队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这是踏踏实实地对科学规律的研究和积累。”
郭教授还有一个新目标——创新,他希望以后能够根据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自己设计新动作,为体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仅仅是体操,郭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来也许可以应用于运动的各个项目,比如说跳水就与体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现在上海武术队也开始请郭教授他们帮忙,把实验室研究成果运用到武术训练中。
想当初项目差点胎死腹中
说到这个实验室,上海体操队总教练杨明明无疑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是这个实验室的最初发起人。
建立科研队伍 等了20年
杨明明介绍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一直以来就是他的心愿,早在出国之前,他担任国家体操队副总教练的时候,抓的就是科研这一块。身为两届奥运冠军楼云的教练,他始终认为楼云之所以能够取得冠军,科学的训练方法才是关键。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就希望在国家体操队建立一支科研队伍,为训练服务,可惜当时这个想法未能落实,他就离开了国家队去了美国。
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未尽的心愿一直是杨明明心中的遗憾。2003年初,杨明明回到了上海,担任起了上海体操队总教练,这个心愿终于被再次提起。杨明明说:“我回上海,就是想为上海体操做点事情,当时领导交给我的任务一是出成绩,二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科技武装的队伍才是高素质的,而且才能是长盛不衰的。”
求助市长信箱多年梦终圆
想法虽然有了,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杨明明回忆说,实验室能够顺利成立,多亏体操中心主任沈利龙的大力支持。筹备之初,沈主任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光是资金一项他就几乎跑断了腿,他甚至自嘲说自己“像个要饭的”。
杨明明说,别看这小小一间实验室,惊动的人还真不少。体育局的局长亲自关心,甚至连市长都亲自过问过这件事。
在实验室正式建立起来之前,项目经费都已到位,可是合作单位同济大学发生人事变动,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郭俊人教授要离开工作岗位。没有项目牵头人,这个没上马就会“胎死腹中”,由于上海市体育局和同济大学几乎是平级单位,即使再支持也无法干预对方人事变动。万般无奈之下,杨明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市长信箱”发了一封E-mail,正巧那几天副市长杨晓渡到体操中心视察工作,问有什么困难,杨明明就把这件事跟市长提了一下,市长让杨明明把信重新发到他的个人信箱。于是,这个几乎流产的实验室才得以建立,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从当运动员时杨明明就认识到科技对运动的重要性,据说当年因为看到了跳高运动从俯卧式到背越式的改变,神奇的运动力学原理在重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姿势的改变使人类跳得更高,使杨明明对运动力学产生了兴趣。从当运动员到做教练,一本运动力学的书带在身边二十多年。如今,上海体操中心运动力学实验室的建立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事实证明,这也将是运动发展的必然方向。杨明明希望由他一手创立起来的这个实验室不仅为上海体操,也能为上海的各个运动项目,乃至全国的运动水平提高有一点贡献。起步时
教练不信这一套
如今,上海体操队教练们对这个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可谓心悦诚服。然而在实验室成立之初,大部分教练却很不以为然,郭教授在讲课的时候,不是不愿意听,就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
不过成绩却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看着队员们成绩突飞猛进,看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整个队伍发生的巨大改变,教练们看到了希望。
张教练说:“我现在看队员做动作,几乎一眼就能看出他对在哪、错在哪,我就用郭教授他们分析出来的德拉古列斯库这样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来教我的队员,起跳应该是什么角度、怎么用力,推手腾跃该跳到多高。有了这样一个范本,我们只要去模仿,只要尽力向这个标准靠拢就行了。我根本想不到队员成绩可以提高得这么快。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相信我的队员也可以拿金牌。将来我还打算用运动力学原理创造新的动作。”
现在上海体操队的教练们,除了统一听教授讲课外,还会主动来敲实验室的门,他们都希望自己的队员中能出现更多的冠军。
奥运后 黄玉斌也来取经
上海体操队这个实验室也引起了国家体操中心的重视,雅典奥运会失利后,国家体操队认识到:最近几年我们对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是在退步的,这也是体操队雅典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说,现在国家体操中心开始重视科学在训练中的作用,用一位国家队资深教练的话来说:“现在国家队一个月的技术研究比过去的几年还多。”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对上海这支科研队伍萌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多次在中心会议上提到上海这一实验室,还专门派黄玉斌总教练来参观学习过,他自己也要来“看一看”。
下一步,高健打算把上海体操中心实验室的专家教授们请到北京去,去跟国家队的科研队伍一起探讨研究,给国家队的教练上课作报告。
高健高度评价了上海体操队的创新:“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国家队予以重视和借鉴,随着新规则的出台,科技含量在体操运动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科技领先,我们的成绩才会领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走这种科训结合的路子。”
记者手记钱买不来成就感
两年前,杨明明头上的白发寥寥可数。从美国走的时候,他的太太于娟娟特意把这些白头发全拔掉了。如今,杨明明每次对着镜子的时候,都会发现白发又多了几根,现在是拔也拔不光了。
回上海执教已经两年了,杨明明得到了许多。当初他回来的时候,是以外籍专家的身份签合同,这是一份非常优厚的合同,但对于杨明明来说,他一直说自己并不是为着挣钱来的。杨明明说:“外籍教练的工资确实不低,低了也体现不出我的价值。但与我在美国开私人俱乐部相比,这点钱简直是微不足道。我不是为挣钱来的,这两年我不在美国,那边俱乐部的损失难以估计。我赚钱就在美国,回来就是为了做点事,这绝对是肺腑之言。”
杨明明说,到了这个年纪,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成就感是用钱买不来的。为上海体操做点什么,亲手把上海体操从低谷中带出来,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就。也他抛下美国的俱乐部,宁可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回到上海的根本原因。
一周一次越洋电话,每年一次探亲,身在上海的杨明明已经顾不得美国的生意。就在不久前,由于没有杨明明的坐镇,美国那边的俱乐部一度出现危机,几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杨明明回美国探亲挽救了濒临倒闭的俱乐部,在做了简单的整顿之后,杨明明又把俱乐部扔给了太太,只身返回上海,继续为上海的体操熬出白发。年度观察“大地震”后期待重生新华社记者李丽
2004年成了中国体操的多事之秋。
雅典奥运会失手,对战功赫赫的中国体操队无异于一场“大赛地震”;而前不久体操中心出台队委会改组、总教练黄玉斌不再带队、成立新的教练班组的措施,让外界感觉到中国体操正在经历一场“人事地震”。
处在舆论焦点的体操中心主任高健亲自出面表态。他强调,决不存在所谓总教练被“架空”之事。“雅典失利是事实,问题必然存在,调整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体操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改组只是其中一部分。”
他同时否认这是黄玉斌在为雅典失利承担责任。“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事情已经发生,关键是要着手解决问题,所有的调整措施也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从高健对于改组的解释中,媒体似乎可以看到人事调整背后的亮点。他指出,改组方案至少可以达到以下两个效果:总教练原来带的优秀队员分给其他教练,可充分调动教练积极性;队委会增加人数,可防止决策“一言堂”。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只收获一枚金牌。在去年世锦赛刚创下五金辉煌后,短短一年内出现如此大的落差,高健承认这的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
在总结雅典教训的基础上,高健在体操中心2004年简报第四期中强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因个人的私利而损害中国体操队的利益和荣誉,要敢于承担责任,在失败面前不互相推诿。”
事实上,中国体操队在雅典奥运会上暴露出的问题,也的确不是中心主任或总教练个人应该负全部责任。正如高健所说:“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中国体操队雅典受挫后,舆论普遍认为反映了如下问题:用人不当、教练组分歧、项目发展失衡、自我封闭和心理素质差等问题。这里面有人事、策略以及技术问题。也许比较恰当的说法是多方面的“综合征”导致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对近年来一直很顺的中国体操队来说,并不全是坏事。
作者:车莉
2005年01月01日09:08 东方体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