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呼吁尽快摸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家底

来源:   时间:2004-11-17  浏览:
     专家视点
  本报讯 (记者邓的荣)污染控制专家、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日前接受采访时呼吁,目前迫切需要摸清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的家底,为下一步展开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何品晶说,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应该走在POPs研究与治理的前列。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包括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滴滴涕、毒杀芬、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等。有研究表明,其中不少污染物具有高致癌性,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重大威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POPs防治,有关POPs防治的国际公约本月11日正式在我国生效。根据这项公约规定,我国将在两年内制订并组织实施治理方案。
  何品晶说,所谓摸清家底,就是要搞清“有没有、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目前应尽快完善POPs类污染物监测和分析手段,建立监测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POPs类污染物污染源调查和浓度分布监测,对一些仍在生产的POPs类污染物,要实行登记制度,掌握来源和去向。
  上海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和科研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有必要、也有能力在POPs污染的防治方面作更多的工作。何品晶说,在POPs类污染物研究和污染控制方面,上海应抓紧行动,目前应立即开展对POPs物质的分布状况进行翔实的调查,研究这些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法规、标准。如在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增加焚烧灰渣填埋时其二恶英、呋喃含量限值,土壤质量标准中加入二恶英和呋喃、PCBs和农药类污染物限值,污泥农用控制标准中加入POPs物质浓度限值等。
  何品晶建议,上海可借助经济和市政设施优势,增大科研投入,设立相关专项研究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参与到POPs的研究工作中来,开发相应的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为我国的POPs物质减排和污染控制作贡献。

       2004-11-17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