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98年德国汽车业界10大精英之一、校友万钢与电动车战略

来源:   时间:2004-10-06  浏览:
百万雄师过大洋 —— 中国产业发展的百年战略选择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0年内,世界产业升级换代中的规模化布局重组,最可能集中于三大领域,第一是计算机电子电讯产业群,第二是电动汽车产业群,第三是生物科技产业群。在这三大领域中,最有条件成为带动中国产业整体更新换代的龙头领域决不是集成电路产业,而是电动汽车产业。

电动汽车有三大关键技术:电机、电控和电池。中国是电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在电机和电控研究和产业领域都具备一定的传统优势,在电池技术领域中国也一直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没有中止过研究,虽然规模和强度还不够大,但目前正在迅速提升,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产业中心。中国开发电动汽车与欧美国家相比的另一大优势,是中国没有传统产业的包袱。

中国最适合在电动汽车领域全力以赴寻求突破。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在“863”计划的十大重点项目中,排名仅次于集成电路。政府将投入近十亿元人民币来攻关电动汽车技术。据估计跟进的民间资本也将有可能达到二十至三十个亿。遗憾的是,电动汽车专项的扶持力度还十分有限;无论与集成电路项目相比,还是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关系很小的“形象工程”磁悬浮列车项目相比,都太少了。无论从任何方面考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都应该排名第一而非第二。十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是一个不太小的数目,但放到世界竞争环境中去对比,就显得过分拮据。例如,仅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一家,近年来光研究电动汽车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燃料电池,每年就投入10亿美元,而我国“863计划”整个十五期间整个电动车项目才拨款合一亿多美元,分解到各个技术领域,实在是杯水车薪了。

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是一场全球规模的世纪大战;这场“产业经济战争”对中国的意义之大,决不亚于上世纪的发生在中国土地上军事大战——抗日战争。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动汽车研发领域,上海政府和有关方面经过不懈努力,“三顾洋庐”请来了1998 年德国汽车业界10大精英之一,万钢,担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研发的领军人物。1952 年出生于上海的万钢,16岁时万钢曾去东北插队落户,他学业起始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作为客座学者和研究员来到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机械研究所从事实验力学研究工作,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在那里整整呆了10年。这10年间,万钢负责研究的15项课题成果先后被奥迪公司采纳运用。2000 年万钢向国务院提出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年他离开奥迪公司回国,担任国家“十五”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规划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短短两年后,2002年11月上海工博会上,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总体组组长万钢和他的同事们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四轮电驱动燃料电池轿车概念车——春晖一号。万钢和他领导的小组誓言,5年内造出商业化样车。

 对于中国而言,研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一个可以发展汽车事业但又明智避开劣势的绝好机会,把握得好,将来中国就会拥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汽车。目前,这个开发项目已经从下属科技部的863 计划升级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李岚清副总理直接统率。2002年9月2日,万钢向李岚清副总理进行工作汇报,规定半小时的谈话结果延长为1个多小时,之后李岚清还指示各部门对该项目的发展予以支持。万钢说:“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造出能够商业化的样车,然后再用5年时间加以推广。现在我们正在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并且在某些概念上已经超过他们。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知识产权,每一个螺丝都是自己开发的。”如果一切顺利,那么2008 年北京开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就能欣赏到“理想环保汽车”的风采。

 万钢领导的开发小组在1年内完成了大巴和轿车的燃料电池系统开发,让国外行家大吃一惊。从电池堆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成功,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万钢说,我们一年取得的这些成果,在其他国家一般需要3至5年,之所以能如此,一来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则很大一部分是借鉴了他十多年来在奥迪工作的经验,给这个项目引入了许多新概念。

自行车电池的性能始终是电动自行车发展的瓶颈,借助电动自行车电池的研发,电动汽车电池的研发也将获得全新的资金来源和动力。而后者,则将是本世纪前20年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键之战。

汽车电池与电动汽车这一战如果中国成功,中国将可能一举取代美国、日本和欧洲,全面主导整个21世纪的汽车产业;电动汽车不仅是规模庞大的产业,将带动更庞大相关产业发展,而且它与集成电路等电子行业不同,它以高科技与密集劳动力相结合为其特征,能够吸收数量空前的劳动力。哪个人口国家占领了电动汽车的制高点,那个国家就从产业布局中根本解决了本国的失业问题。万钢是世界一流的电动汽车设计专家,我们期望,在电池技术领域,国内领先的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和比亚迪公司,以及香港的几间亚洲名牌大学,能够撇开一时一地的利益之争,真正实行和睦的强强合作。我们期望,有越来越多的万钢式的海归学者,加入中国21世纪最大的产业战略攻坚,中国政府应该为吸引这些学者,创造更健康的社会制度和环境。

摘自:阿里巴巴 2004-10-06 21:54:3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