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不详细询问病人病史 医生到底怎么看病?

来源:   时间:2004-08-19  浏览:
  过多的依靠机器检查和化验结果,却忽视了一些基本功;不详细的询问病史,更少与病人沟通交流,现在的医生到底怎么看病?在昨天举行的首届北京CBD国际微创医学论坛上,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胡大一教授提出了这一耐人寻味的问题。他说无论哪个科的医生,都该关心一下病人的心理感受,这对于疾患的治疗和愈后非常有益。
  现在很多医生对“药片”和“刀片”,
还有“导管”都看得很重,用这些现代化的“武器”针对病变,但却忽视了它们的疗效是要通过病人的身心体现出来。患者不仅有血有肉,更有感情有思想。西医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说过:“不要做得过多”,我们姑且揣测他是不是在后面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医生该和病人说得多些。一位病人在患了急性心梗后,由于抢救及时就算是拣回一条命,而抢救过程本身也令病人大受刺激。先是除颤溶栓,全身挂满电极。同时目睹医生对周围病人的抢救,听到的病患家属的哭喊声,凡此种种对病人精神的摧毁甚至要大于心脏病本身。而在经过了“鬼门关”后,几乎没有医生护士对病人在精神心理方面进行康复。胡大一说,对这些患者应有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评估,随即做心理疏导。他认为现在正在崛起的微创医学,该是对患者全身心的“微创”。

  目前在一些大医院建立的心脏中心,已经打破了内科和外科的界限。但胡教授觉得还不够,应该再有心理科的医生加入进来。他说在他的博士中,已经有人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也有心理医生要加入到心脏中心来,他们准备开设“双心”门诊,就是把患者的心脏和心理问题结合起来一起看。

  有的心脏病人支架手术做得很好,但半年后血管又堵了。于是医患有了矛盾,其实就是医护人员没有告诉他手术后仍要继续预防。医学的本意是医生护士帮助病人防治疾病,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和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环境相关。因此医生护士在出诊时不要只看病,不看人。给病人多些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摘自: 北京晚报 2004-08-19 15:59:4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