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专家访谈:打开缺工瓶颈

来源:   时间:2004-07-05  浏览:
  晋江出台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对于该意见,早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此方面专家教授。他们向记者谈了对该政策的一些不同看法。

  ◇赵耀辉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考虑劳动力市场平衡

  赵耀辉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取得丰富研究成果。他认为,本地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本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政府工作中并不常见”。通过市政府的努力如果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泉州面临两难:一方面,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近年来,企业苦于招工困难;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

  对此现状,赵耀辉教授指出,这种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现象,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转型所必然面对又必须超越的结构性障碍。泉州的民营经济基础较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这种结构矛盾的状况的出现并不偶然。

  泉州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首先在于产品组合效率出现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无法对接,导致了企业成为“麦田里面的老虎”,无法生存。

  赵耀辉教授指出,从长期来看,进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时,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泉州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教育或者再教育机构,使农村劳动力接受符合市场需求结构的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必要的时间准备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就会逐步与需求结构匹配”。

  由于教育的作用在长期才能显现,因此在短期阶段,政府必须采取其他的手段。泉州政府的办法是,在建立劳动力信息转移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企业的引导,促使企业转移和分担更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

  赵耀辉教授认为,建立信息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数据库,是政府在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平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而通过税率或者其他激励机制,则可以收取到更好的短期效果。

  “泉州政府的作为在这个方面比较特殊。”赵耀辉教授说,“政府通过压缩财政,把部分的利益让路给某些企业,前提条件是这些企业必须承担和转移更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由于这种机制设计基于市场手段,所以如果能够实现,这应该是一件好事。”

  ◇傅世杰(同济大学教授)

  企业招收本地员工

  可降低“失信成本”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研究的傅教授认为,一个地方政府保证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如果是在充分考察本地劳动力缺口的情况下,再通过培训以提高本地劳动力的适应力和竞争力,那么这个政策是可行的。

  傅教授认为,实际上多数城市都有保护本地人就业的措施,以上海为例,有许多岗位就是明文规定只留给本地人。这些岗位并非什么特殊工种,比如商店里的营业员,外地人当然也能胜任,但政府还是专门出台了只允许本地人从事的措施。因为如果本地人失业太多,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这类保护政策具有非常的意义,决不能单纯地将这些政策理解为地方保护主义,而是政府保持地方稳定的必要措施。

  针对泉州的现状,傅教授分析,优先保证本地劳动力是解决泉州缺工问题的基础。而且他认为,还可以要求本地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还可以再高一点。

  眼下一些企业由于拖欠工资,员工福利差等问题而恶名昭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企业敢明目张胆地把这种做法用在本地员工身上,他们要考虑本地社会影响问题。所以,让企业吸收更多的本地员工,可以降低企业的“失信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解决了企业素质问题,自然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外来工。

  傅教授进一步指出,泉州现在的发展阶段,跟上海很像,外来劳动力正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上海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与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分不开的。

  不过,傅教授强调,如果政策要真正落实下去,对本地人员的优化培训必须放首位。各个城市必然有不同的岗位缺口,政府应该针对这些缺口对本地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陈克明(华侨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政策不要流于形式

  晋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

  》,陈克明教授认为,眼下只靠政策引导还不够。他提出一些见解,涉及整个大泉州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

  目前,泉州出现严重劳动力缺口,我市劳动力市场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技术等级的需求人数在逐年减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需求人数增加,高级技术工人则供不应求,熟练工人和有经验的管理层人才严重不足。

  陈克明教授指出,这一政策实施意见的动机是好的,但缺乏更全面更妥善的措施。

  1.就业观念陈旧。从大泉州看来,本地出来打工比较多的是德化、永春等相对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而晋江、石狮、南安本地劳动力市场是非常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就业观念的因素造成的。本地劳动者通常不愿干那些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脏乱而工资又比较低的工作。

  晋江等地由于基本上处于一种家族工厂的状态,子女通常直接进入企业担当一定职务的工作,当工厂倒闭时,这些青壮年不愿意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回报却较少的工作。另外一些出生在小康家庭里的人,城市观念比较强烈,都不愿意干粗活。

  2.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雇佣本地工。从产业结构看来,目前泉州的主要产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纺织、鞋帽等,这些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和熟练技工的需求比对高技术的需求相对多得多。并且这些企业都是一些民营、私营性质的家族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要求经济效益惟有压低工资,这样才能使成本降低。这就造成了这些企业不愿雇佣本地闲置的劳动力。

  3.从企业方面来讲,这些措施是很难真正在企业中实施的。产业结构的限制使得这些企业成本的降低十分困难和有限,为了提高利润企业只有压低工资,而低工资往往是本地劳动力所不能接受的。政府出台的这些措施,例如“督促企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改善条件就等于提高成本,从而减少了收益。而政府的相应激励政策,如“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聘用本地劳动力要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并此作为市级百家重点企业滚动管理的依据之一。”

  在实施意见上又要求优惠那些工资和生产条件要求高,但生产效率不见得比较高的本地劳动力,这样可能造成企业总的效率被削弱,无法使本地和外来务工劳动力的效率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措施是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措施的出台是有很好的出发点的。目前泉州的总体环境看来,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是相当薄弱的,在劳动力要求逐渐提高的市场需求下,加强对本地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放宽农民落户城镇的政策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以前也有关这方面的相应措施,但因为没有落实到位,最后效果不佳。因此这些措施的实行很容易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奖惩措施,财政支持的条款的落实是很困难的。

  从区域经济中的排他性来看,这一实施意见无疑具有一定的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色彩。随着泉州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吸引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高学历的“白领”一族的,这一实施意见的规定不会对那些从事比较低层次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造成太大影响,反而会将那些从事高层次工作的外来劳动力排斥在市场之外。而且这种区分无形中会造成降低劳动率使用效率的问题。从法律法规看来,这些实施意见有些部分可能会触及到相关行政规定。

  目前的这一实施方案出台后,能否做到位,包括对本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对企业机构的奖励、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财政的保障、监督执法的加强、具体措施的操作等都必须有专门的人员全程跟进,有主要负责部门和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些要真正做到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容易流于形式,使得最终效果没有达到。

摘自:东南早报 2004-07-0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