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取得喜人成绩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10-09  浏览:

      今年,我校7个科研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中排第四;今年秋天,我校共有496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获批项目总数和经费总数均位居全国高校第八。“这些成绩的获得,得益于我校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科研层次和质量”,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焦国家重大计划,着眼提升科研质量,改革措施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科技竞争形势,我校审时度势,从协同创新、提升科研质量、深化科研管理体制诸方面入手,狠抓科研工作的提质增效。
      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是同济的一次重大机遇。协同创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先给钱,再干事”的模式,而是先干事,达到国家要求并被认定后,国家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强力支持,这样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被整合到一起,围绕“国际一流,国家急需”组织科研队伍、培养科研人才就成为常态;2011计划是和国家战略密切结合的大项目研究,常常都是“订单科研”,企业-国家-科研-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科研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进入第一批2011项目后,学校又依托土木工程学科筹划建立智慧城市防灾减灾,依托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建立智慧型城镇化,依托医学生命科学建立干细胞,还有海洋等协同创新中心。比如海洋,我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企业,在实施大科学工程(海底观测网)的同时,将中心建成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型城镇化创新中心整合校内力量的同时,还联合中国工程院等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的力量。看清目标看清路,对焦“国际一流,国家战略”,蓄势待发。
      科研上台阶,关键看质量。2012年以来,我校先后修订、制定了包括《同济大学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同济大学科研合同管理办法》在内的多个科研管理文件,着力保持规模和质量,提高层次和水平。2015年,学校专门围绕“主动适应科技工作新常态,全力推进科学研究质量提升”的主题,寻找对策,形成共识:我校的科研应该更加自觉地聚焦国家需求,建设更多更优质的国际化高水平团队,应把“代表性成果制”引入到所有成果的评价中去。在聚焦世界一流、加入国家科学研究全链条的循环中,应更好地发挥学院的自主性,包括人才、经费等的自主权。那次会议形成了《同济大学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质量的若干意见》《同济大学关于发表合作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的奖励》等文件,目标牢牢锁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科学研究。
      2016年以来,学校把深化科研改革的焦点对准体制。钟志华校长指出,在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学校身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条件下,同济大学的科研工作要有意识、有重点地抓几件大事:一是要抓紧制定科研管理新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要对接国家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三是要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大项目、大平台,像加快推进海底科学观测系统建设,培育、建设若干有新运行机制的大型科研基地等;四是要加强技术转移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比如与中车、商飞上海中心、江南造船厂等的合作。针对这些新思路,学校把科研院改制为“一部三院”:科研管理部为行政机构,设置少而精的管理岗位,同时设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技术产出;工程与产业研究院主要负责管理校地、校企合作的开发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尤其是国防战略开展工作。
      钟志华表示,此次机构改革是同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项主要职能,科学研究对其他四项职能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流大学建设重要的标志与抓手。当前同济大学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国内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要想迎头赶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激发所有人的潜力和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研队伍的水平和战斗力。他强调,此次机构改革更重要的是机制改革,希望“一部三院”做到“新机构、新职能、新组成、新机制”,尤其采用新的运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和政策,充分释放学校整体科研队伍的生产力,将科研工作推进到新的状态和高度,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持续发力、不断深化的改革极大地释放出科研活力
      得益于改革的深入,红利也在持续释放,我校科研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土木工程、建筑规划、交通、环境以外,海洋科研可谓是一年一个样,年年都上新台阶,医学与生命科学更是弯道超车的势头强劲,而物理科研的亮点频出、经管的新人表现相当抢眼。
      截至今年6月,我校海洋学院专家参与、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已经进行了三个航次,其中两个都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2014年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30人组成的国际团队中,中国科学家达到13人。这次科考,科学家们绘出南海“生命地图”:南海东部次海盆“出生”于3300万年前,“死亡”于1500万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于2360万年前,“死亡”于1600万年前。2017年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两个航次,获取2542.1米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沉积物、沉积岩、玄武岩和变质岩宝贵岩芯,科学家们分析推测南海独特的形成模式后认为,南海是一次岩浆喷涌后快速形成的。

2

      2013年,周怀阳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刊登2月14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成果对传统的“地幔羽”假说形成挑战。“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深海硬岩石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国在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头一回出彩。”汪品先院士说,“成果也标志着中国的深海研究,正在从‘软岩石圈’向‘硬岩石圈’拓展”。

3

马里安隆起的地壳结构推测图

      以这些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基础,同济海洋人组织的学术会议参与者众。2016年,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已是第四届,还是同济举办,全球学者不问耆老弱冠,一律用中文表达地球研究的成果。
      生命医学的弯道超车是从学科定位、人才招纳开始的,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同济已经完成了“转化医学研究”全面布点,基础研究与临床“零距离”,循环闭合而又开放包容的学科链;每个研究点上,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布局强龙制空,布点扼关控节,我校生命医学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助率节节攀升,2016年国家自然基金我校获批的9个重点项目,医科4项;2017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项,“医口项目占据半壁江山”,科研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生命医学科研高水平成果近年来不断涌现。去年,高绍荣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发文,国际上首次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哺乳动物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两组蛋白的修饰建立过程。“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优化植入前胚胎的质量提供了可能,将可能有助于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造福更多反复流产、胚胎停育、不孕不育患者;并通过优化胚胎发育环境有效提高新生婴儿的健康水平。”业内专家评价说。这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5


      物理学院更是做出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2016年春天,王占山团队研制成功国内首台高能X射线聚焦望远镜原理样机,为我国探索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物质的存在状态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王占山说,课题组将按照计划研制望远镜的初样、正样,逐步磨出成品,2025 年左右将我国自己研制的高能 X 射线聚焦望远镜送上太空。据悉,物理学院近年来围绕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引进人才,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确定科研方向,吸引了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其带领的同济声子学研究已经走向国际舞台;两任973量子调控研究首席科学家的陈鸿的光子人工材料研究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6
国内首台高能X射线天文望远镜原理样机


      硕果出自躬耕家
      同样出色的还有材料学院,深化改革后,学院无论是传统材料领域,还是新兴材料领域,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许维课题组近年来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高分辨成像及单分子操纵技术,在材料表面不断有新发现,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裴艳中的热电材料研究、黄佳的柔性半导体薄膜晶体管与传感器都取得系列成果,杜建忠的纳米级抗菌肽囊泡可以精准到达癌症部位并灭杀细菌。传统的混凝土材料,王俊颜的混凝土材料只要传统用量的三分之一,就具有了同等强度,该材料在去年上海中环内圈沪嘉立交至沪太路主线修复中大显身手;蒋正武教授团队研发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广泛用于贵州交通建设,浇筑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境钢桁梁斜拉桥鸭池河大桥、全球最大的单跨板桁结合加劲梁悬索桥清水河大桥等;沈军研制出一种新型金属玻璃,性能远高于钛合金、高强钢等传统晶体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力电子、交通运输、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7
许维教授课题组在利用卤素掺杂调控金属有机配位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经管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和“同舟计划”,引进一批年轻有为、思想活跃的学术人才,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以《中国企业中的工会与工人的福利》论文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的钟宁桦就是该学院的年轻学者,还有张小宁、李永奎、魏峰、胡照林都是年轻的论文高手,大大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
      着眼于国家、上海大战略的长远布局,我校不断深化科研政策改革,加强团队建设,深耕细作后的同济科研“庄稼地”已经开始新果累累。今年1月9日,同济大学8个科研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5后教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斌主持完成的《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童小华团队在实验场

8


      “十八大以来,学校的科研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副校长顾祥林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同济大学对科技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同济教师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应用研究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表示,学校今后将继续深化改革,对标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热点,集中力量寻找更多的突破口,争取形成更多的亮点。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