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缔结中意友谊新纽带 添彩丝绸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10-08  浏览:

      作为中意两国首个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无论是开学启幕,还是共庆10周年这一节点,意大利两任总理亲临同济园见证,并送上祝福。
      牵手17所意大利名校,在文艺复兴中心首建海外校区,24个本硕博双学位项目或交流项目,涵盖同济15个学科专业,1000余名中意校友,100多份政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同济大学中意学院成立10周年之际,一个个亮眼的数据、一项项标志性成果,带给同济人又一份实实在在的惊喜。
      “意中大学之间的交流,是两国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基石。同济大学中意学院10年来的国际合作办学实践,是我们两国自古以来合作交流的延续,既促进了我们双方更为紧密的交流,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意大利伦齐总理近日在同济大学讲演的一番话语,为中意学院十年办学历程作出了有力的注脚。
      回首中意10年合作路,众多精彩特色、亮点一路频现,为同济大学多彩的国际交流画卷平添了一抹抹别样亮丽的色彩。

DSC_3970


中意对等互派
国际双学位项目升级、扩容

      3年同济校园+1年米兰理工大学的海内外学习,电信专业的何振豪今年本科学成毕业,刚刚进入向往已久的苏黎世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有趣的是,与他在同济同堂上课一年的来自米兰理工大学的nicola zoppini也进了苏黎世理工。另一位同学Andrea Ramazzina,这学期则回到同济攻读同济学位。
      在中意学院一年一届的毕业学子中,像何振豪这样凭借优秀学业和出色的综合实力,成功叩开国际名校大门深造的同学占有相当比例,不仅是意大利高校,更有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名校。像李欣、席治夏等顺利进入到菲亚特、意法电子、法拉利等国际名企甚至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他们成为熟谙中意两国文化、拥有国际化专业技能、正在助推两国经济与文化合作交流的生力军。
      时钟回拨10年前,作为同济大学又一对欧合作交流新平台,“中意学院”宣告成立。首期携手意大利名校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启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2专业本科双学位项目,次年千年名校博洛尼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加盟。
      “3+1”、中意对等互派、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这一中外相互交融学习科技和文化的办学模式受到两国年轻学子的推崇,每年申请者十分踊跃。

IMG_1533_副本

      中意两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国高校努力作为,两国企业界鼎力助推,中意教育合作平稳步入“快车道”,合作队伍不断壮大,合作内容不断扩容。
      如今,首期合作的2本科双学位项目早已升级为“4+M”本硕连读国际双学位项目,博洛尼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已延伸至“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硕士双学位项目。十年来,累计已有8届本科毕业生、509名同济学子和431名意籍学子参与这一项目联合培养,前来同济授课的米兰理工、都灵理工、博洛尼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达100余人。
      令同济人颇感欣喜的是,双方的合作已由最初的工程类本科双学位项目,扩展至设计、建筑、经济管理等15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合作培养。
      作为中国大学落户意大利的首个海外校区,致力于推进在意海外学习项目的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是对意合作的创新手笔。海外校区不仅面向同济师生,也惠及全国艺术学科大学生,主推设计创新类的大学生海外学习、师资进修、高端人才培养及学术等活动。“暑期学院”“海外学期”等逐渐打响品牌。
      中意教育合作,精彩仍在继续:同济大学将联手佛罗伦萨大学,筹建“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将与米兰理工首推国际设计双博士项目……中意合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近日,米兰理工大学Azzone校长率该校学科代表访问同济,共商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学科领域。放眼未来,移动通信、大数据、汽车信息技术……双方在这些新领域的共识,带给未来中意教育合作以更多美好的遐想与期待……

共建高端科研基地
推动“设计创新+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内,一栋颇有些年头的学院楼正在从内到外历经一场绿色大变革,这就是同济建筑设计院与意大利建筑师联合进行改造设计的“运筹楼”。再过不久,它将焕然一新,蜕变为一栋全新的绿色节能建筑的样板工程。这也将成为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环境部共建的“中意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常驻地。
      届时,这里将入驻节能技术展示平台——“中意绿色节能建筑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中意协同创新实验室”、绿色创新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绿色创新空间。
      大学拥有宝贵的学术资源,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源头和阵地。在中意日益密切的友好合作中,“科研”是双方联手以浓墨重彩、共同书写的精彩篇章。
      共同聚焦“可持续发展”全球议题,借鉴意大利的典型经验,更好地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在意大利环境部的支持下,中意学院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有关中意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科研合作项目,双方在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清洁能源、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设计等方面的合作基础逐步加深。今年4月,双方共同发布《联合声明》,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启新的“三年合作计划”,预示着更可期待的未来。
      “设计创新”也是中意科研联袂合演的另一出重头戏。
      在设计创意领域,意大利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而中国,设计创新正方兴未艾。2011年,由中国科技部、意大利公共管理与创新部共建的“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在同济大学落户,它致力于通过有效链接中意两国设计创新资源,在两国的城市建设、创意经济、设计产业升级、高端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举办中意创新设计展览、中意创新论坛,启动中意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立集结数十位中意优秀设计师的“中意创新设计联合会”,为优秀设计师提供培训与服务……“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作为中意两国政府间合作的国家级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正在日渐凸显。
       中意高校还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携手共建专业实验室:同济大学与博洛尼亚大学共建“机器人和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与米兰理工大学共建Innovation Hub。
       中意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还成功合作完成了首个中意科研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的科研项目“中意跨国数字协同设计关键技术合作研究”,实现了中意设计师跨国数字协同设计、打样的无缝联结。

IMG_7211


全面夯实“政产学研平台”建设
力促中意合作向纵深推进

      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特展、意大利18世纪铜版画精品展、意大利经典音乐作品演奏会、意大利百册图书荐读、“了解意大利”讲坛、意大利电影展映、“走近意大利”网上知识竞赛、意大利美食品尝体验……这是2015年4月至6月,同济大学中意学院举办的以“感受意大利文化”为主题的立体阅读系列活动。
       “观展览、听演讲、看演出、赏音乐、读名著、享互动、品美食”,正是在这七位一体的特色活动中,不少同济学子爱上了意大利文化,成了“意大利迷”。这也是中意学院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又一创新探索与尝试。
      如今,意大利文化已在同济园落地生根。每年中意学院开展的文化教育类活动多达30余场,“意大利企业日”“留学意大利咨询日”“意大利精华展”等已成常设品牌活动。
近两三年来,中意合作中跨文化的对话交流,正呈日益活跃之势。
      远在佛罗伦萨、由同济大学与佛罗伦萨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正在当地引发新一轮“中国热”。推出的富有同济特色的人文、艺术、设计、遗产保护等众多活动,大力传播了中华文化,也通过“走出去”进一步支持同济文科的建设与发展。
      就在9月初,意大利伦齐总理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寄望“意中友谊历久弥新”的同时,同济大学代表团正携中意双方合作创作的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纪录片《双城问道:上海遇上佛罗伦萨》、“一带一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龙泉青瓷》等作品,在全球瞩目的威尼斯电影节论坛上作交流,分享人类文明的传承、人文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
  就在不久前,中意学院与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共同成立 “中意文化中心”,将以文化展览、演出、媒体产品、论坛、图书出版、大赛等形式,进一步推广中意双方文化,继续加强跨文化领域的研究、资源对接、相关学科建设与教育合作,为推进中意跨文化对话与传播不断进行创新探索。
      还有来自中意业界的持续而有力的支援,为中意学院的成长发展更添活力。2012年,中意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30多家中意企业热情加入,为同济对意合作发展积极建言,并提供奖助学金、实习实践岗位等社会资源的支持。
      作为同济大学对意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中意学院卓越的办学成就,赢得了意方的赞赏和瞩目。2015年,意大利政府向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颁授“意大利之星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为推动中意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10年来,同济大学中意学院的办学成绩有目共睹,为此我们今后还将不断拓展对意大利的合作领域。值此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温故知新、庆典展望,期望中意两国青年学生相互学习、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崭新篇章。”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

图片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