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首届同济大学创新移动课堂的一百余名学员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后抵达芬兰,与当地师生胜利会师
新华网上海6月4日电(记者吴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绘”带来的音乐与墨水碰撞之作。步入二楼大厅,可以看到“迷城”通过手机控制迷宫的倾斜以及不同模块的旋转组合,使传统的迷宫游戏获得新生。“Nature Box”将大自然的声音收藏进一个个盒子里,轻敲盒子即可播放,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放松身心。“木质生活”专为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而设计,它借助传感器探测室外湿度和湿度,从而智能地为体验者提供衣着建议……
这不是一个创新艺术展,而是记者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看到的“开源硬件与编程”课程的学生作品展。让人“弹眼落睛”的不仅是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集合各种创新元素的小设计本身,还有这些创意背后的年轻面庞。他们的年龄只有十八九岁,都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2016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同济“艺术与设计”位列全球34名。这里的课程有什么不同寻常?创意的种子为何能在这里“野蛮生长”?近日,新华社记者专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听学院掌门人解密创新密码。
2015年5月,来自不同专业、国家和背景的同学在中芬中心讨论游戏设计课程的小组方案
“想让种子发芽,千万不能是一颗煮熟的种子”
临街的创意工作坊、以“IF”“IT”“IS”命名的教学楼、天使学堂咖啡馆……在娄永琪看来,“未来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场所可能不是教室和实验室,而是这些看似随意的公共空间”。
IF楼是“创意工场”內设多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设备应有尽有,是学生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的主战场。IT楼是“灵感智库”,俗称“堡垒”,它打破传统的教学分布格局,打造了一种开放式的、便于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空间;IS楼,“交互天地”,是师生们口中的“大棚”,由汽车维修车间改造而来。这里保留了钢桁架顶棚和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中国最早的薄壳结构穹顶,形成一个“T”字型的平面关系。两个顶盖下,是开放和交互的场所:包括愤怒小鸟广场、Fablab、同济-阿里云智能极智联合实验室等。学院采取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们“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三座楼合在一起,构成“If it is……”“如果它是……,那么……”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开放语句鼓励学生们自由探索,天马行空。
“我们常常抱怨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不够,太乖巧,千方百计让种子发芽,引进了最好的育种方法和最好的肥料,但经常不成功。为什么?因为种子已经熟了!已经煮熟的种子,再怎么培育,都不会发芽!”娄永琪说,“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格式化的过程,孩子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现在我们常说的有创造力的人,很多都是社会化过程的‘幸存者’。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尽可能早地拯救这些‘幸存者’,让他们成为社会的大多数。”
2013年6月,同济大学创新移动课堂的同学们在横穿西伯利亚的火车前留影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
2011年夏天,一辆列车横穿西伯利亚,80名学生在火车上完成了多学科交叉工作坊,并在芬兰举办了企业创新课题成果展。这是同济大学创新移动课堂的“首场出征”。
2012年,在韩国完成了4个基于实际案例的企业命题工作坊。
2013年,俄罗斯-芬兰-德国,三周时间体验创新之旅。
2014年,悉尼-布里斯班-墨尔本,17天,3所城市,2次搭建,1场展览。
2015年,意大利,15天,走访米兰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当地顶尖高校。
截至2015年,创新移动课堂已有80名学生,途径6个国家、12个城市,行程50000多公里,与12个合作企业开展了20项创新话题的研究,真正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娄永琪说:“同济大学创新移动课堂是学院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通过这个没有墙、移动的课堂,鼓励基于问题、热情、项目、玩耍的学习,跨学科、跨文化、从做中学,培养领导力意识、包容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
在异国他乡早起晚睡做工作坊布展、暴走城市参观著名企业,住多人间自己做饭洗碗,群策群力一起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创新移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移动课堂旅途就是这样生动有趣,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参与2014年创新移动课程的楼初旸这样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厅公共空间
“做对资本最友好的学院,培养最好的创业家”
在名为“天使学堂”的学院咖啡厅总是人头攒动,或轻声头脑风暴或埋头敲打键盘,他们中有学生,有企业家,有中国人,有外国人……
“‘天使’一词有双重含义,首先喻指美好和善良,学院希望大家不仅做最好的设计,还要做对的设计,向善的设计;其次,指天使投资。我们希望这个场所成为创意和资本对接的地方,我们希望学院能成为对资本最为友好的学院之一。”娄永琪说。
在娄永琪看来,新的时代,设计必须、也正在被重新定义。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促使设计去“想得更大、更多”。当今设计已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手段和思维方式,更已成为驱动创新的引擎。“而资本天生对市场的敏锐度可以帮助我们的前瞻设计紧密联系真实世界的挑战,培养创新的推动者。”娄永琪说。
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2013年5月,一款名为“韵律”的永久自行车在第23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惊艳亮相。一改传统自行车的棱角分明,旋律自行车处处体现了流畅、圆润的特点,最大的亮点在于横梁一直向后延伸,将整个后轮包起来,让整辆自行车看上去非常女性化。这是基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丹麦科尔丁设计学院为永久自行车品牌的联合设计成果开发而成。
2014年7月,作为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活动之一,由教育部主办的首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获奖的10支团队中,有6支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办的上海赛区。这些团队的领队大多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放创造实验室(FABLab)的活跃分子,就读于该校设计创意、土木、环境工程、机械、材料等学院。
2015年6月,“同济大学-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揭幕。这是英特尔实施“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计划从而在全国所成立的八家联合众创空间之一。
今年4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揭牌成立,不同于传统设计学的全新办学道路,以“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为重点,让“弹眼落睛”的种子在这里继续自由的发芽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