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质灾害防治,应群测群防,多管齐下”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6-29  浏览:

      6月24日凌晨5时45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突发高位垮塌。垮塌方量约800万立方米,最大落差1600米,岷江支流松坪沟河道堵塞2公里,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害发生后,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教授对记者说,专家们的现场踏勘分析认为这是一起“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简单地说,是山顶岩体突然崩塌,向山下滚落过程中带动斜坡碎屑一起运动而造成的。此次高位崩滑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距离受灾村庄高差超过1250米,所以遇上降雨,便引发了这场大灾。

今年春天,刘春带队深入龙门山区考察

      “龙门山区、藏区山大沟深,又是地震高发地带,地质灾害的风险太大了。”刘春说。今年4月3日,我带队进入四川丹巴地区,告别春色,与雪山同行。先到四姑娘山,然后用携带的无人机在藏区开展拍摄,我们爬上陡峭的山坡,景色当然非常美,但你知道哪块石头藏着滑坡的危险?美丽的藏寨就在贴在那些鲜花绿树、顶着雪山白云的坡上!我的微信里有这么一段话:“大滑坡与山路、远山、云彩和牛,中国最美丽乡村甲居藏寨在一个大滑坡上。”“依山而建是羌藏的特色,大渡河上铁桥的那边是藏寨,一个个滑坡地质灾害却危及这些美丽的乡村。”我们随后来到金川县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会商各种地质情况。“这次野外滑坡考察,作为卫星定量解译结果的地面验证,我们一方面深度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前兆识别,二来感受到国家对基层百姓基础设施的关注和投入超乎我的想象。”他在考察微博中感慨。

考察无人机

无人机考察

      随后的4月17日,刘春、黄雨等主导的中欧滑坡地质灾害遥感观测与定量分析国际学术论坛在同济召开。会议吸引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副主席尼克拉·卡萨格力(Nicola Casagli)教授、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主席吕胜宫(Masakatsu Miyajima)教授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加,刘春说会议是科技部国家973计划“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致灾因子识别、前兆信息获取与预警方法研究”的一部分。
      在两天的学术交流与实验室考察中,与会代表围绕滑坡灾害成因机理、无人机数据定量解译、地空传感网构建、InSAR形变反演和卫星影像识别分析、滑坡灾害防治新技术等展开交流和讨论。刘春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频繁发生的滑坡灾害已经成为亚洲和欧洲国家遭受影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治已经成为包括工程地质、测绘、信息、结构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目前遥感对地观测的手段已经成为滑坡地质灾害前兆识别和灾害预警的主要手段。
      刘春说,稍早前我们还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激光雷达大会。2015年的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等104家单位近400名代表,大家针对激光雷达基本理论、系统研制、数据获取、大气环境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系统开发、激光雷达应用等方面等热点问题,设了34个特邀报告、87个口头报告。今年5月,我又参加了第四届激光雷达大会,感到本届大会的已从地面激光雷达走向卫星激光雷达,算法研究走向综合处理能力提升,单一激光雷达走向激光与光学的耦合,点云数据处理走向硬件装备提升配合数据处理,测绘行业应用走向行业综合运用,新特点鲜明,这些变化都会在西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我们团队针对滑坡做了几年的研究观测

      “甲居藏寨被网友誉为美得让你彻底无语的地方。”刘春介绍,这个寨子位于甘孜州丹巴县境内,就在一个大滑坡体上,这里居住着嘉绒藏族140余户人家,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民宅泼洒在绿树丛中。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它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所幸的是,专家及当地技术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里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政府在甲居滑坡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在积极进行治理、监控和预警。

甲居

甲居藏寨

      刘春说,这次我们去了甲居,还去了理县。理县距茂县仅有50公里,考察队汽车开过峰峦叠嶂、沟谷纵横的山区,经常会有石头滚落下来。“这次茂县滑坡的叠溪镇1933年就发生过里氏7.5级地震,地震诱发大型滑坡,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并保留至今。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沿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刘春说,我们团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致灾因子识别、前兆信息获取与预警方法研究”中承担了部分工作,具体是通过遥感配合地面监测验证的手段对四川区域内一些大大小小的滑坡风险区域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发现滑坡隐患后,会马上要求进行工程地质加固,“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勘察过的地区都没有滑坡发生,媒体也就很少关注这些工作。例如,在四川省丹巴县县城,有几个滑坡现在就一直在做加固。”而针对这次茂县发生的滑坡灾害,刘春教授团队则在第一时间调取了国际共享的卫星雷达数据,确定了滑坡物源区,对次生灾害的发生也进行了快速评估。

滑坡灾害防治,应该多管齐下

      川西、川北等广大地区,类似的滑坡隐患太多,很多地方地广人稀,山太高,沟太深,高山之上往往还森林茂密,像叠溪这次崩滑就因为海拔太高,距离受灾村庄高差太大,且山体坡度太陡峭,“泰山压顶”才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
      刘春说,滑坡主要是由地震、降雨和工程建设等原因引起的。川西、川北一带,地震多发,尤其是汶川地震剧烈摇晃过这里的山体,山架的震裂松动很普遍,加上这几年当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频发,地质灾害很容易发生;此外,大坝、公路、隧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都不同程度地在改变这里的地质条件,使得近几年滑坡发生的频率增加;再加上这里山高林密,高精度卫星受森林遮挡也难以捕捉到山体变形的蛛丝马迹:技术上不能及时预警,加上当地百姓风险意识不强都是让灾难降临时损失加重的原因。

滑坡调查_副本

滑坡调查

      刘春介绍,中国山体滑坡预警、预报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信息技术、卫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被广泛地使用,但各种技术之间的联动协同如何更加高效,我们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比如,卫星获得数据后的高效处理和识别,它与地面观测的数据集成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多采用系统自动分析加人工确认的方法,以提高效率。此外,还有通信技术,前方监测的数据如何通过中继卫星更加快速地传到上海或者北京。例如,我们在上海站收到了理县回传的数据后,就能立刻处理和分析,及时作出诊断和决策,以更高效地预警灾害。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团结协作、联合研究,发现理县的地质灾害点358处,其中滑坡74处、不稳定斜坡105处、崩塌65处、泥石流114处,"5.12"后新增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也被我们一一摸清。我们的研究试验区对准理县受灾最严重的西山村及联合乡区域,针对性地开展了室内模拟滑坡实验,并成功地配合开展了数个滑坡隐患的治理,效果不错。
      刘春说,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在滑坡灾害应用领域,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科学融合在一起,用来管理和分析获取的数据。这个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是通行的,而且是高效、系统的方法,现在国内大型滑坡也都建立了GIS系统。由于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制图功能和可视化的特点,该技术在滑坡灾害区划研究方面正快速发展,以 GIS软件为技术平台的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的系统研究则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刘春说,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上老百姓的积极配合,群防群治、能治善治,灾害的事故的损失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