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中间为雷思勉) 编者按:六月,是毕业的季节。又有一批同济学子,即将离开他们熟悉的校园,走向社会,践行“济人济事济天下”的使命。学校新闻中心开设了“2018毕业季之我的同济故事”栏目,邀请各个领域的优秀学子写下他们的“同济故事”,与我们分享他们的青春年华。
人物小传:
姓名:雷思勉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学历:本科生
毕业去向:攻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博士学位
长桥十里,不过五千米,几分钟的车程,并不遥远;然而这区区五千米,却是一架桥的极限跨径,是几代桥梁人都无法跨越的距离;这十里天堑,便是我一生梦开始的地方。
从一次满分说起
我的故事,要从一张满分试卷开始讲起。
进入同济大学后,新同济人都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高数很难学。在这个不服输的年纪里,我带着好奇与自信,每一节高数课上都与老师交流互动,课下第一时间完成作业。日复一日,从未懈怠。
在第一次高数月考中,我如愿以偿收获了满分,让我欣喜的是,原来高数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难。我在心中暗下决心,今后要更加努力,如若松懈,不进则退。
保持着这种状态,我慢慢找到了节奏,第一次高数期中考试,我获得了年级唯一的满分。小小的胜利并没有让我骄傲,这种学习状态已经延续成了习惯,习惯的力量让我不敢懈怠,因为心中有个目标:想做第一人,一直满分下去,去证明,我可以。
为了那个小目标,我加倍努力,我经常在图书馆待到闭馆,还时常去通宵自习室自习。终于在第二次高数月考后,老师在发试卷的时候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他三次考试都是满分,我想认识认识他是谁。”努力获得了认同,开心之余,我继续奋斗。在同济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获全校最高分的成绩。
学就学到极致,做就做到最好。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材料力学等课程考试中,我多次满分通过;在专业课学习中,推导公式证明书中漏洞并整理成文被老师收录;以4.87的平均绩点位列桥梁工程专业第一名;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拒绝浮躁,选择脚踏实地;拒绝不求甚解,选择精益求精。
知识在沉淀的过程中升华。我在国内各种竞赛中取得共13枚奖牌,包括7次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凭借着数学优势,我参加第七届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第七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均获得一等奖。我对物理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在第三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也是同济大学最高分。作为土木学子,我在力学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上海市最高分在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在这次比赛中作为队长参加团体赛,为同济大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团队训练
积攒了累累硕果,但我从未骄傲,依然谦虚好学,向着学术之路不断尝试、探索。
初识科研
高绩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名次上的优异,更是一种能力的积淀。我用第一年进行知识储备,打下扎实基础,用第二年来思考究竟什么才最适合自己。
有一天,班主任突然给我打电话:“小雷,你有兴趣去帮助一个学姐的毕业论文做些研究工作吗?如果有可能的话后期也可以参与校企联合的项目。”我怀着忐忑与激动的心情,接下了这个任务。
与班主任毕业合影留念
与辅导员合影留念
那是关于流体动力学软件开发的研究工作。偏微分方程、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数值算法编程都是我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但正是这样,才激发了我的斗志,因为我从不相信不可能。专业知识不足,我便大量阅读文献,请教老师与学姐;擅长数学,我便没日没夜的啃着厚厚的《数值计算与算法》与《计算流体力学》,潜心设计核心算法;爱好编程,我便自学多种程序语言独立编写软件;对一篇论文有疑问,就想方设法地联系作者共同讨论。随后,我全面接手了712所的“水润滑轴承软件开发”项目,目前已经顺利开发了三款计算软件,并得到了甲方单位的高度肯定。
经过那次科研的训练,我发现那是我可以用一生去为之奋斗的事情。有朝一日,能够攻读博士,一生进行科研,探索未知的领域,为科学作出贡献。所以,我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大二下学期,我作为负责人主持的“爆炸荷载作用下大跨悬索桥的动态响应与损伤分析”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成功立项。我每周末与组员共同学习研究全新的知识,有时也会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此外,我还积极申报学院导师项目,与桥梁系程纬老师建立起深厚的联系,借此熟练掌握C++、Python、APDL、Fortran等语言,学习多核并行计算。
测量实习
程纬老师对我说:“你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力学基础和工程基础,这是十分难得的。虽然你为桥梁人,但我希望你的未来并不要止步于此,你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又一次得到师长的肯定,我将这句话牢记于心,我的科研梦也更加坚定了。
学术这条路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枯燥,但我却觉得这条路上充满乐趣,愿意用一生去为之奋斗。初识科研,便愿终其一生,只因两个字:热爱。
做一个有情怀的桥梁人
我的世界很大,与我熟识的人在与我的聊天中会发现我对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好似有心系天下的担当与情怀;但有时我的世界又很小,反反复复地谈论着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流固耦合偏微分方程。我的世界里只愿做一件事,做一个如痴如迷的解方程的人。
在入学之初,我被讲台上的老师深深吸引,老师深刻剖析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慷慨激昂地介绍桥梁的雄伟壮观。那位老师就是桥梁系主任葛耀君教授。那一刻,我的心中便埋下了一粒种子,要成为一名桥梁人。
怀着初心,我在桥梁系的学习更加刻苦认真。做事要抓根本,桥梁工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就是学科之本,学好专业知识就是我最基本的任务。我开始沉下心来,减少参加竞赛活动的次数,一心一意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从老校长李国豪院士到他的弟子项海帆院士,再到项院士的弟子葛耀君教授,我一直极其向往这种师门传承的精神,于是我决定选择引导我进入桥梁方向的葛耀君教授为导师。但他的收生标准十分严格,基本非桥梁第一第二不录。但我不想放弃,决定搏上一搏。功夫不负有心人,拿着一份满意的简历,以保送研究生复试总成绩第一的成绩直接攻博,保送到了葛耀君教授的门下。
桥梁系带给我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同济桥梁的情怀,是师门的传承,亦是桥梁前辈的传承。我想做一个有担当的科研人,将我国从桥梁大国发展为桥梁强国;我想做一个有情怀的桥梁人,终有一日,要将桥梁架设到祖国需要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的天堑都变为通途,在一跨飞跃台湾海峡的十里长桥上,刻上我的名字。
从零开始,终点亦是起点
我一直都向往土木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先进个人”的称号,但我一直觉得自己还不够火候,不够资格。终于在大四学年,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追求卓越的答辩讲台上。
聚光灯下,我讲述着属于我的大学故事,讲述着我如何不甘于平庸,成长蜕变的故事。勤于学习,投身科研,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提升,对卓越的追求。同时,我也想以此种方式,回顾我破茧成蝶的四年,向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我想挥手告别过去,因为,我明白,此刻终点,亦是起点。
我有一个筑就桥梁的“十里长桥梦”,我希望用个人的小我实现社会国家的大我。
我有一颗追求卓越的“逐梦心”,我将会把追求卓越的精神内化为自身动力,永不止步。
我从未觉得疲倦,一切,都是因为热爱。
安徽池州长江大桥生产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