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2024中德学术人文周在同济大学拉开帷幕,中德双方共绘合作共赢美好新图景

来源:党委宣传部、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时间:2024-10-21  浏览:

战略对话、学术研讨、人文交流……一年一度的中德学术人文周在同济大学拉开帷幕,一系列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带来了一场中德、中欧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学术人文交流盛宴。

中德双方相关政府部门及基金会、德国高水平战略合作伙伴高校、德国知名企业代表,与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机构师生、校友代表齐聚一堂,共叙同济与德国历久弥新的百年情谊,共绘中德合作共赢的美好新图景。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外交部欧洲司参赞王玮,德国联邦教研部国际司副司长曼纳,德国驻沪总领事李德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主席莱昂哈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西克斯,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区首席代表马瀚,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铭博,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郑庆华、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副校长娄永琪,东华大学原党委书记、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朱绍中,同济大学原副校长董琦等出席活动。

共促中德合作迈上新高度

10月18日下午,以“开启数智赋能新征程 迈上中德合作新高度”为主题的中德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解冬、郑庆华等出席大会并致辞,对中德工程学院2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0年以来的办学成就给予肯定,对两学院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会上,合作院校代表、企业代表、师生院友代表等200余人纷纷为学院送上美好祝福。

解冬表示,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下辖的中德工程学院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依托学校工程学科优势,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经验,在创新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伙伴携手优化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上海乃至长三角以及全国的产业经济升级提供更好的支撑。

李德仁表示,中德教育合作历史悠久,中德双方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和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和模式受到中德各方高度关注,得到广泛支持。感谢为双方合作提供支持的众多企业,两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也具有表率作用。希望中德双方未来继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携手探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

席茹表示,纵观中德两国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学术交往历史,同济大学既是先行者,也是引路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已成为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倡导和出资、中德高校联合培养和管理、中德企业深度参与和支持的中德合作办学的典范。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逐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同济模式,有力地服务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合作。

曼纳表示,数十年的合作实践及成果表明,中德两国的工程教育、职业教育合作富有成效,是非常成功的。他特别点赞了学院于去年和今年接连主办的两期德国学生暑期夏令营。

莱昂哈德表示,在同济大学、德国各高校、中德企业共同努力下,中德工程学院办学成果丰硕。希望有中德两国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学院,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克斯表示,两学院成为中德合作的楷模,拓展了中德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给中德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将继续努力,为促进中德两国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马瀚表示,两学院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也从合作中受益匪浅。应对全球挑战,需要合作,希望继续强化中德双方科技和人才培养合作,未来更可期待。

马铭博表示,中德双方加强人才培养交流,两国年轻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两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双方不断推进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郑庆华表示,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谋划未来发展。希望两学院能够深刻理解卓越工程师和卓越教师的时代内涵和品质特征,积极呼应和拥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持续提升办学内涵和质量;更好对接未来社会产业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全球战略大局中和服务中德合作的各项事业中,取得更大成绩;积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以国际科教合作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两学院的升级版,持续引领工程教育和职教师资培养。

20年来,中德工程学院与德国30余所伙伴高校通力协作,培养了2400余名中国学生、德国毕业生近800人,中德毕业生广泛分布于中德两国关键产业和重要领域,已成为推动中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德深度交流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学院先后6次被纳入中德两国政府双边战略文件,被誉为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灯塔项目”。

30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高水平大学中开拓性首创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创新性首倡职业性、学术型、师范性“三性融合”理念,探索形成了为业界广泛认可的“同济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双师型”卓越职教教师,被中国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资质,获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研部联合设置“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共探中德科研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

10月17日,同济大学第二届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暨2024年同济大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方守恩、西克斯出席并致辞,中德两国知名高校领导、院士专家和龙头企业高管代表等出席活动。

方守恩表示,同济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通过开展互惠共赢的国际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福祉贡献“同济方案”和“中德方案”。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的核心,即发挥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德博士生院两大平台作用,通过共同的科研合作项目,培养高质量的中德博士生,把“生产、教学、科研、应用”融为一体。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创新驱动产学研用,用融合发展服务贡献人类福祉,谱写中德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与会专家代表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宽中德学术交往渠道,加深学科交叉科研开展,加强顶尖学术成果培育,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探索孕育中德科研创新以及产学研用合作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会议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共助中德合作提质增效

10月17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郑庆华、西克斯、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孔有为出席会议并致辞。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负责人,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两国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等数十人参加会议。

会上,郑庆华、西克斯与资助企业同驭汽车、同星智能和启智智能机器人分别签订三项基金教席资助协议,郑庆华与格陆博续签基金教席资助协议。其中,格陆博是第一家资助教席的校友初创企业,同星智能基金教席和同驭汽车基金教席是由同济大学孵化、校友创办的初创企业设立,也是首批通过设立基金教席回馈母校,携手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基金教席。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巩固并持续深化同济大学对德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同济“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助力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共推“中德合作2.0战略”走实走深

10月18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郑庆华、西克斯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外交部、德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德国教研部、中国科技部、柏林工业大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等与会委员和企业代表发言。

中德双方各界代表高度称赞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在中德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发挥的典范和引领作用,一致表示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态度,进一步支持同济大学深化中德合作。未来双方将围绕“中德合作2.0战略”,积极践行“卓越、共赢、典范”的合作理念,共同探索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合力推进中德学部在经济发展转型新时期乘势而上,打造成为中德高教互利共赢合作新典范。

会上,“中德智能基础设施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共话中欧职业教育热点议题

在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中欧职业教育研讨会10月18日上午在同济大学开讲。本次会议主题为“转型中的职业教育”,同时设置三个分论坛,包括“职业教育体系与政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和“职教教师教育”。

来自德国、英国、比利时、挪威、美国等欧美多国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会,大家围绕职业教育政策、学习模式、教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为推动中欧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等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研数智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10月18日,作为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成立2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中德携手,产教融合,数智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德大楼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在数智时代下,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

吕培明致开幕辞,并与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彭涛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


更多精彩活动预告

                                                                                                                (图/周游 等)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