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来源: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4-04-27  浏览:

4月26日,由遵义会议纪念馆一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师生代表以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战线》《青年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宣传通讯》等媒体代表共计八十余人出席本次理论研讨会。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廉思,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殷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会议分为开幕式和专题发言两个阶段,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陆居怡主持开幕式。

廉思在致辞中强调,青年不仅是一种年龄的共同体,还是意义和价值的共同体。青年是所有社会力量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青年的崛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廉思认为,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赢得先机,都必须面向未来,为青年提供支持,将青年视为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战略性力量。他指出,广大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我们也相信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够为中国青年指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一定能给每个中国青年搭建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在“五四运动”10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充分激发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当,以青年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必须做好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精神状态的培养。必须要高质量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做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青年的引路人、知心人和热心人。

陈殷华在致辞中表示,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青年内容和青年工作的主体和方向,是一百多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上海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就必须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励广大青年勇做奋进新征程的奔跑者、建功新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改革创新的尖兵、建设的新功臣。在青年工作中理论工作者要做好“落下去”“深下去”“传下去”的工作,即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政策,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学理,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的为广大青年所认同和运用。

随后进行的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郑建主持,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张恽,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包炜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罗红杰分别作交流发言。

张恽的发言题目是《上海青年发展研究的相关实践和成果》,他从做好基础研究、强化资政服务、开展平台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青年研究方面的工作。闫方洁的发言题目是《关于青年话语的符号学解读》,她认为,青年话语构成了青年精神世界最直观的印象,阅读青年话语要超越白纸黑字的经验阅读或者直接阅读。包炜杰的发言题目是《由“破”到“立”:新时代中国青年认同转向的总体特征与内在原因》,他认为, 中国青年应该立足于中国崛起、中国奇迹,实现由“破”到“立”的主体性确立。罗红杰的发言题目是《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及其创新突破》,他认为,当下的青年研究范式应该从社会本位到关系本位即要以包容的态度、差异的视角去看待青年亚文化。

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思想理论战线》主编张明之主持,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运迪分别作交流发言。

刘东建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文化主体性构建》,他提出,要从创造良好社会生存发展环境、筑牢新时代中国青年理想信念、实践中激活青年主体力量等方面来构建青年的文化主体性。刘佳的发言题目是《“想象”中的共青团——海外政治学文献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形象及其书写》,他主张,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性的反思和检讨,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青团知识体系。刘伟的发言题目是《“被拿捏的分寸感”当代青年社会交往关系的反思与建构》,他认为,青年的社会交往呈现出碎片化、非对称性、悬浮化的三种社会关系类型,背后反映的是断亲的社会关系、未完成的社会化以及未开启的社会责任。运迪的发言题目是《挑战与应对:青年“淡淡综合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她认为,可以借鉴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从圈定边界、设置议题、增强黏度、激活情感等方式来消除青年大学生的“淡淡综合症”。

第三阶段的主题发言由《宣传通讯》采编中心主任吕东卉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副教授闫帅,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亚琼,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研究员阚道远,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分别作交流发言。

闫帅的发言题目是《青年“急难愁盼”视角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他认为,对青年的研究要有一种从病理学转向生理学的范式转变,应该要找回青年的主体性,在理解青年中来引领青年。刘亚琼的发言题目是《弹幕空间青年爱国情感的激发与展现——基于B站共青团中央“爆款”短视频及其弹幕分析》,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内容的生产还要关注它的情境,弹幕空间就是爱国教育新的场域。阚道远的发言题目是《青年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他认为,应该从讲好道理、树立正确的比较观、突出问题导向等方面入手激发青年群体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决心和意志。曹东勃的发言题目是《在青年社会参与中重建“消失的附近”》,他认为对一些青年社会现象也不宜上纲上线,因为背后有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对青年问题要跟着走、陪着走、领着走。

研讨会的最后,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国青年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紧密相关,此次研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这一主题,既有宏观的理论叙事也有微观的现实关照,对于推进和建设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文/李成          图/江平)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