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春风化雨润无声——同济大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质增效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1-30  浏览:

同济大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全面涵养和践行新时代同济文化,推动学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

2021年11月,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汪品先院士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入选全国“最美教师”。他说:“我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你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名科学家,你能为研究的学科做出什么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为这片养育你的土地奉献什么?”

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讲授的中国建筑史等课程好评不断,学生说:“他的课,总能让我醍醐灌顶。他的课堂上,我们的学习很快乐。”

在当年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表彰名单中,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童小华领衔的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名列其中。团队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支撑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实现强国之梦同舟共济。

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孙钧院士等同济“大先生”系列访谈录宣传活动,邀请吕西林、李杰等院士为师生作党史学习教育、同济精神和教风学风报告,梳理完善教职工荣誉体系,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加强教师人文关怀等系列活动,用大学文化引领教师思想,激励广大教职员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教师先进典型,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多类奖项。他们厚植育人情怀,涵养创新奋斗的校风学风,堪称为学为事为人示范,成为同济校园里最璀璨的星星,并产生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明示范效应。

人文校园 以文化人

近年来,学校着力营造文化底蕴深厚、同济特色鲜明、校区学科院系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围,提升环境育人实效。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于2018年入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于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持续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建设成果,使文明校园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抓手。

学校发挥文化场馆育人功能,提升师生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图书馆、博物馆、德文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文化场所不断升级扩容。苏绣实践体验活动、王秋野书画展系列活动、礼敬中华名家讲堂、“故土诗情”经典诵读展演暨第八届非遗高校行活动……五年来,160余场高水平文化展览、770余场文化活动、180余场名师讲座和主题课程在学校文化场馆轮番开展,吸引同济学子甚至社区居民、市民纷纷前来打卡。活动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新时代同济文化,激发了广大学子崇德尚艺精神,提升了师生科学素养。

打造文化地标,浸润同济文脉。走进“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园,入口处的纪念浮雕展现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的场景、同济英烈剪影以及学校六次迁校的历程。抚今追昔,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似乎重现于眼前,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激励同济青年在新时代奋进争先。学校于2021年启动学生运动纪念园修缮工程时,新增“一·二九”纪念浮雕。修缮后的学生运动纪念园,优化了园内布局通道、绿化及灯光照明设施,翻新陈旧设施并新砌了同济英烈纪念墙和修缮志墙面,对园内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提升。纪念园附近,学校打造了“一·二九”爱国主义教育室,集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教育、仪式教育于一体。“一·二九”宣讲团青年学子,每年面向全校新生团支部开展主题宣讲,推进同济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嘉定校区文化建设品质提升成效显著。展现科学创新精神的“同济荣誉堂”、全新亮相的艺嘉楼剧场,与闻学堂彼此呼应、已成嘉定校区人文地标的文榷堂,中国画教师研修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嘉定校区教职员工活动基地等公共文化空间、场馆纷纷建成,文化盛宴轮番登场。活动现场,翰墨飘香,笛音传情,雅俗共赏。与此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水平艺术团、学生原创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等活动不时在嘉定校区献演和开展,深受师生欢迎。

各学科、各院系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学科文化特性,全面梳理发展历史,凝练形成凸显同济特色的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了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相继建成院史馆,汽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等建成展厅展廊,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深海探索馆、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等场馆成为沪上“网红”青少年科普基地。

润泽心灵 以文育人

学校着力推进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工作,切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打造同济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育人成效,同济软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要接过老校长的精神火炬,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同济青年。”2022年12月13日,由我校教师自编自导、学子及校友出演的大型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在同济园内再度上演。该剧将老校长李国豪的光辉事迹艺术再现于舞台,先后入选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师剧创编巡演计划”、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四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创文化精品,公演三轮五场,直接观众超近50万人次,老校长为祖国科教事业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感人肺腑,令无数观者动容。

近年来,学校立足红色校史,通过创作校园精品剧目、编撰校史系统图书、举办校史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传承弘扬同济文化。“同济三部曲”——《同舟共济》《国之英豪》《铸诗成剑》以及《志丹志丹》《江姐》等红色剧目均取材于校史开展艺术创作,形成同济文化育人的独特风景线。李国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同济英烈”研究与宣传系列成果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纪录片《山河行过——抗战中的同济大学》《抗战中的李庄》《百十五载 与国同行》生动展现同济人投身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伟大历程。

学校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学校积极推进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昆)建设,先后举办“梅韵玖传”校园京昆师生展演,打造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提升了京剧、昆曲艺术在校园的影响力。学校文艺社团活跃,教工越剧团、教师书画协会、学生民乐团、昆曲研习社、京剧社、金音笛艺社点墨轩、辟雍汉服社、采薇茶艺社、武术协会、陈氏太极社等传统文化类社团,师生成员2000余人。文艺活动高雅,校园精品艺术系列活动、校园群众艺术系列活动、高雅艺术欣赏系列活动、艺术作品展览系列活动、走进艺术名家系列活动、艺术实践工坊系列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化体验。

学校深耕网络文化阵地,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学校倾力打造同济科普文化品牌,汪品先院士B站粉丝173万、抖音粉丝67万,成为在青少年中有流量、有影响的网络科普大V。学校着力建设网络文化工作室,遴选和培育网络育人名师,开展“中国精神”“人民城市”“乡村振兴”“大先生”系列微视频等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和拍摄。增强与二级单位的协同,推进有组织的网络文化宣传,学校和各基层单位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同济人的价值追求。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传播校企联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推动语言文字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国家战略。学生携京剧、昆曲,先后在意大利、俄罗斯、德国、芬兰、韩国、摩洛哥等地大学惊艳亮相,在世界舞台演绎大美中国的文化印象。

新征程上,同济大学将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持续推进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继续涵养和践行新时代同济文化,形成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磅礴精神力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