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专题研讨会,探讨“基础教育减负增效”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0-12-07  浏览:

12月6日,由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和里瑟琦智库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同济大学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政策专题研讨会举行。会议以“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家长和师生代表参会。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在致辞中表示,已经成功召开了四届的“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政策研讨会”体现了同济大学对于基础教育的积极探索和参与。在过去6至7年的时间里,同济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设立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项目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同时也开展了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工作,希望今后能继续做出同济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对基础教育的贡献。

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吴群英表示,依托高校办学可以使基础教育发展更上一个平台,“减负增效”四个字实际上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每一个教育人一直非常关注的话题。他认为,在当前教育变革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中会有更多的话题值得讨论和研究,相信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会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们的工作提供新的指引和参考。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线上作了题为《从PISA到GTI》的发言。他从国际视角出发,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1月下旬发布的全球教学洞察(GTI),分享了这个报告是如何看待继续教育中的课堂教学问题以及报告提供的借鉴意义。江波表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GTI,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刘育蓓作了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慧学课堂建设》的发言,分享了同济一附中近年来的实践成果,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推进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回归到真正学习的导向。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作了题为《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发言,认为实现满足个性差异的教学是每所学校、每个老师的使命。上海市虹口区教研室、三皮英语教学法创始人芮学国作了题为《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助推学生减负增效》的发言,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黑板教学,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势互补或取长补短。中英文化教育集团申丽霞作了题为《第三只眼看减负: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减幅》的发言,认为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真减负的基础,在优化学校教育的同时,更要纠正家长的无知和盲从,采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减负和家庭教育带来的温暖。家长代表、“去你的牛蛙”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朱洁作了题为《新中考政策下的减负》的发言,认为新的减负政策需要家长看得更远、做得更多,有更高的格局。

会议下半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凌晖作了题为《我们如何帮助教师提高面对新变革的胜任力》的发言,通过分享5年来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需要给教师创造一种个性化的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形成教师学习、研究、践行一体化的模式,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俊作了题为《在鸡血和佛系之间,有着丰富的可能》的发言,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有多种角色和功能,家长在追求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时候,不只是物质生活一个维度,还包括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正义维度。上海市特级校长、原杨浦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作了题为《从人的多元成长议减负与升学考的改革》的发言,认为改革升学体系可以有效推进减负作用。天津金伦教育创始人、原河北涿鹿县教育局长郝金伦作了题为《加强方法研究推广,让减负提质比翼双飞》的发言,认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中小学生的负担整体上比以前略有上升,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普及和应用。钛氧(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方元元作了题为《小学家庭减负增效探索分享——科技服务家庭教育》的发言,认为科技手段能够给家庭教育的减负提供支持。雅乐图书有限公司CEO水纯作了题为《要减负,做教辅,做优秀的教辅是最大的减负》的发言,认为如果真的要给孩子减负,就要去做优秀的教辅,而优秀的教辅具有全、新、真几个特点,可以节约时间,这就是一种减负。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作了会议总结发言,对出席会议的教育领域工作者们表示感谢。他表示,同济大学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政策研讨会已举办四届,今后还将继续办下去,希望通过研讨,能够引导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去进行教育教学安排,从而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减负增效。(刘思雯)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