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同济大学举办纪念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百年诞辰活动,深切缅怀他为我国中医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医德风范,激励后学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他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想,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殷一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原党组书记刘云耕发来书面致辞。国医大师刘嘉湘,上海市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处处长王庆华,市医务工会常务副主席何园,市医务伦理学会监事长陈德芝,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科室主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校党委宣传部、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中医研究所等负责人及颜德馨教授的弟子、家人出席。
当天,现场播放了颜德馨追思纪录片《百年守望》,重温了颜老的音容笑貌和医德风范。《岁月如歌——国医大师颜德馨百年诞辰100周年纪念册》发布。《纪念册》收录了颜德馨教授朋友、同事、学生、亲人数十篇怀念文章,这些文章以一个个感人故事和生动细节,深情追怀了一代国医大师为人、为医、为师的崇高风范和学识人格魅力,表达了对颜老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
殷一璀在书面致辞中表示,颜老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但他留给后人丰富而宝贵的中医之术仍在造福人类。他独到的诊治思维、诊治经验,对于提高中医诊治水平、推进中医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今天的纪念活动非常有意义,一定会在回顾、重温中有启示、有发现,也将推动当下中医的研究与提高、传承与发展。我们深深地怀念颜德馨老先生,并祝愿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努力下,中医事业前程辉煌。
刘云耕在书面致辞中表示,颜老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贡献,还为中医后学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今天纪念颜德馨教授诞辰100周年,缅怀颜老对中医学作出的杰出贡献与成就,追思颜老高尚的医德风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颜老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为全民健康事业不断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
刘嘉湘表示,颜德馨教授创造性提出的调气活血的“衡法”,是中医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和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颜氏内科第三代传人颜乾麟、颜新等继承了颜老的学术精华,融入了自身临床体会,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颜氏内科能抓住中医发展的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机,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中医药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黄钢表示,医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在颜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医学,不仅仅是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未来,中、西医学要携手并行,共同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王庆华表示,颜德馨教授是颜氏内科的杰出代表,为上海中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希望颜氏内科传人传承并发扬颜老的学术思想,弘扬岐黄精粹,为健康上海建设贡献力量。
吴广明表示,颜德馨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医的传承创新,矢志于用中医守护民众健康,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他积极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大力弘扬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为同济大学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同济大学医学人与颜氏内科传人不忘初心使命,勇担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医学自主创新的重任,为同济医学复兴、为实现我国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吕中伟表示,颜老从医80载,在十院辛勤躬耕近60年,为我们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我们缅怀颜老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激励我们医务工作者为我国医学事业努力奋斗。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副所长、颜德馨教授的儿子颜乾麟教授表示,颜老是父亲,也是自己的恩师,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追思父亲高尚的医德,总结父亲为中医事业所作的贡献,重温他的教育和学术思想,从中汲取营养,激励我们今后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尽责尽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这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副所长、颜德馨教授的女儿颜新教授表示,父亲热爱人民、热爱中医,毕生以维护中医、发扬中医事业为己任。我们中医工作者要学习他忠于中医事业的赤诚之心,学习他的治学精神,自主创新,发扬中医药,为人民健康造福。
颜德馨教授是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调”“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等理论观点,创立“衡法”治则,把传统气血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为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开拓出新途径,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医治了许多久治不愈或复罕见病的患者,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海派中医特色。这一法则在上世纪80年代被颜老应用于“瘀血与衰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揭示了人体衰老奥秘,为养生长寿作出新的贡献,被业界称为“衡法之父”。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颜德馨教授以84岁高龄勇挑重担,奔走第一线,作为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参与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治疗。他总结出“热、湿、瘀、痰、虚”五字非典病机要点。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疗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中医抗非典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早在1999年,在颜德馨教授行医60年之际,他就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这是全国首家以弘扬中医药事业为特色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定期举办中青年优秀论文交流及评奖活动,坚持免费义诊赠药活动等,造福患者,嘉惠后学。
2008年,在颜德馨教授的大声疾呼下,作为创新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一大举措,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率先启动“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由颜德馨、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张琪、周仲瑛六位国医大师担任导师,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诊疗技能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中医大师班成功举办了两届,共培养了学员18名。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了一种全新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名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建立名中医人才培养规范、推广名中医传承创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凭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颜德馨教授接连获得一系列荣誉: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中国医师奖”;2007年,获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传承人之一;2009年5月,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因病于2017年4月17日逝世,享年98岁。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是颜德馨教授一手创办起来的,成立于2004年。中医研究所致力于弘扬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将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研究所从事中医气血理论的研究与发扬,临床疑难杂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延缓衰老、防治急性热病,研究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以及促进中医研究成果产业化等多项工作。历年来已承担国家97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市局级科研项目30余项。2012年,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申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传承模式重点研究室。研究室致力于系统开展名中医成才要素和成才规律的研究,同时开展名中医传承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客观评价名中医传承培养模式的效果,探索形成名中医培养的规范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名中医培养的相关政策、构建和完善名中医传承培养的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同济大学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开始起家。上世纪50年代初,在高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迁往武汉。重振同济医科,是一代代同济人的梦想。2000年,在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同济大学再次抓住机遇,开启了医科重建之路。
近年来,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练四大方向。基于各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已接连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院建立了以“5+3”卓越医师培养为主体、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贯通培养为突破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能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卓越医学人才。
同济大学现有9家附属医院、6家筹建中的附属医院。这些附属医院各有特色,近年来临床诊疗及教学科研水平持续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医名家名师,附属医院在医院各大榜单上的排名不断上升,其中有5家附属医院入围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榜单》百强。
同济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表示,医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新贡献。
(文/艾娇 图/江平、中医研究所 视频/宋宇星)
相关链接: 通讯《一世岐黄济众生——追记首届国医大师、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颜德馨教授》
//www.arutaxi.com/info/1003/41744.htm